未可厚非


未可厚非

拼音wèi kě hòu fēi

解释不应过分责备。表示不可全盘否定,虽有缺点、错误、但是可以原谅。也说无可厚非。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复以英为长沙连率。”


未可厚非的典故

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用阴谋手段篡夺皇位,建立了新朝;王莽称帝后,任意改变西汉王朝的边境政策,将句叮王亡邯诱骗到郡城处死。益州郡许多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反对朝廷。王莽得知益州地区发生动乱,派一名将军去招募士兵,并向百姓征收重税充作军费,用来进攻句叮。战争持续了将近三年,消耗了不知多少钱财,动乱还是没有平息下来。玉莽见那名将军无法收拾局面,便将他召回京都处死,同时另派一名将军,征调二十万大军进攻句叮。大批粮饷只能依靠沿路州县提供。当地有个名叫冯英的大守认为,这将给本来已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百姓加上新的灾难。为此他拒绝提供,并且向王莽上书,请求停止派兵,结束征战。王莽大怒,立即下诏撤去冯英的官职。但过后又想,这样做会引起当地百姓不满,于是又假惺惺地对身旁的人说:”冯英如此做,其实也是不可过分责难他的。”就这样,冯英的官职总算保留下来,只是被改调到别处去当太守。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未可厚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未可厚非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复以英为长沙连率。”
无可厚非 《汉书 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不可厚非
锐未可当
未可同日而语 宋·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