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

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释椟:木匣子。还:退还。买下盒子,退还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买椟还珠的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买椟还珠)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买椟还珠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还珠买椟 清·蒋士铨《临川梦·送尉》:“篇成各自观,笑还珠买椟、胠箧探丸,英雄欺世,久之毕竟难瞒。”
合浦还珠 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今分一颗与你带去,我自留一颗,以寓合浦还珠之意。”
还珠返璧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八回:“若非耿耿包卿一腔忠赤,焉得有还珠返璧之期。”
还珠合浦 唐 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还珠合浦,波含远近之星。”
台浦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