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

拼音lè bù sī shǔ

解释蜀:三国时的蜀国。蜀国灭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洛阳,他贪图享乐,不想回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乐不思蜀)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乐不思蜀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何乐不为 《再生缘》第79回:“讲到江三嫂原本算小,今见郡主出银,买他体面,何乐不为?”
苦乐不均 《魏书·太武五王列传》:“苦乐不均,羊少狼多,复有蚕食,此之为弊久矣。”
乐不可支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
乐不可言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大招》:“魂兮归徕!乐不可言只。”
乐不可极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乐乐不殆
其乐不穷 晋·葛洪《抱朴子·畅玄》:“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
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