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骨之余


枯骨之余

拼音kū gǔ zhī yú

解释谓将死之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暂未找到成语枯骨之余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枯骨之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枯骨之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枯骨之馀
附骨之疽 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切骨之寒 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切骨之恨
切骨之仇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经眼,即便认得。”
枯骨生肉 《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
生肉枯骨 《晋书·刑法志》:“至义畅于三代之际,遗风播于百世之后,生肉枯骨,惠侔造化。”
一聚枯骨 《神仙传·老子》:“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泽及枯骨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