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


按兵不动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解释使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后来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反]闻风而动。

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按兵不动的典故

(赵国国君的先人)准备攻打卫国,派史墨去卫国了解情况。

史墨到卫国后1年才回来,赵简子生气地说:”为什么去这么久才回来?”,史墨说:”我对卫国情况作了详细了解,所以耽搁久了些。现在卫国国君很开明,辅佐他的贤才又很多,国家治理得很好。攻打卫国还不是时候,我劝您不要轻举妄动。”,赵简子听史墨说得有理,便”按兵而不动”,等待时机。这个成语原来指掌握力量而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现在也比喻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按兵不动)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按兵不动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按兵不举 元 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三折:“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明 无名氏《精忠记 挂冠》:“岳家父子三人尽忠报国杀金人望风而走,岂有按兵不举之理?”
按兵束甲 《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兵不污刃 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兵不接刃 《吕氏春秋 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兵不血刃 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不厌权 《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兵不由将 明·徐渭《续英烈传》第22回:“燕兵知是天助,乘风大呼纵击。南兵乱慌慌,只觉风声皆兵,哪里还敢恋战。遂兵不由将,将不顾兵,各各奔溃。”
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俘不干盟,兵不偪(逼)好。”
佳兵不祥 先秦 李耳《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