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

[唐代]: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注释:
⑴春兴:春游的兴致。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⑵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⑶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⑷香梦:美梦;甜蜜的梦境。香:一作“乡”。
⑸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8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3

《春兴》赏析

这首诗题作“春兴”。依题意,当是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了。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春兴》阅读及答案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处不在。

B.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梦抒情。

C.诗题为“春兴”,通过对写雨过天晴后成荫的杨柳和黄莺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D.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使作者感受到春的美好。

14.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3.CD   

14.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春风”“乡梦”拟人化,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形象生动地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春意盎然”不对,由“残花落尽”可以推测,应是暮春时节;D由“残花落尽”“吹乡梦”可以推测“春天的美好”情感分析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吹乡梦”;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首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春风”“乡梦”拟人化,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形象生动地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武元衡简介

唐代·武元衡的简介

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 (783)登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 武元衡的诗(223篇) ► 武元衡的名句

猜你喜欢

春兴

明代朱诚泳

春来无日不题诗,只把题诗当酒卮。隐几正当莺唤处,捲帘恰是燕归时。

垂杨影逐东风软,红杏香含丽日迟。九十韶华等閒事,流年光景却成痴。

春兴

宋代卢襄

雪花初着鸳鸯瓦,叠嶂疏林入图画。
春工不作两样心,尽遣根荄赴陶冶。
我昔年少曾买春,着尽榆钱不多价。
春应索价来觅人,客气今犹不相下。
待领春风归去家,家山却有疗愁花。
邻公大段作春计,小囿栽花今数世。
但憎赤脚婢恼人,要逐丫鬟同拾翠。

春兴

宋代释行海

花透香鬚宿雨干,柳飘晴絮送春寒。
最怜蝴蝶双飞舞,只作庄周一梦看。

春兴

宋代喻良能

日日春泥妨杖藜,一声何处子规啼。
红将满地花空委,绿尽前山草正萋。
已办篇章书侧理,可无杯斝捧柔荑。
清明过后芳菲少,桃李清阴欲满蹊。

春兴

宋代于石

春来无处不繁华,岂独公侯富贵家。
青镜照眉池上柳,碧纱映目雾中花。
贫谁知己燕相识,闲不求官蜂自衙。
惟有东风无厚薄,年年芳草满天涯。

春兴

宋代陆游

暖霭催桑眼,晴光长草心。
沙平看卧犊,密叶听鸣禽。
买酒贫为崇,登山病不禁。
终年惟一褐,扪虱又春深。

春兴

宋代盛烈

泾云全放两峰青,湾柳丝金照眼明。
短棹又随鸥鹭去,笙歌少处结春盟。

春兴

宋代吴龙翰

闻说春醪熟,提壶唤客尝。
干坤一酿瓮,花气百和香。

春兴

宋代杨万里

著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
已拼腻粉涂双蝶,更费雌黄滴一蜂。

春兴

宋代杨万里

窗底梅花瓶底老,瓶边破砚梅边好。
诗人忽然诗兴来,如何见砚不见梅。
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
诗成字字梅样香,却把春风寄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