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致语


拼音zhì yǔ
注音ㄓˋ ㄩˇ

繁体致語

致语

词语解释

致语[ zhì yǔ ]

⒈  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⒉  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致辞”。

⒊  指宋元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诸军百戏,呈於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
《宋史·礼志十六》:“元祐 三年,罢春宴,又罢秋宴,以 魏王 出殯,翰林学士 苏軾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
清 钱谦益 《寒夜闻姬人语戏作》诗:“渐喜花朝近生日,拟裁致语慰凄凉。”
钱曾 注:“杨慎 曰:‘ 宋 时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虽 欧、苏、曾、王 皆为之。’”

⒉  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致辞”。

⒊  指 宋 元 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故老传闻, 罗氏 为《水滸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

嘉靖 时, 郭武定 重刻其语,削其致语,独存本传。”

国语辞典

致语[ zhì yǔ ]

⒈  宋、元时,乐人所进的祝颂词。

《宋史·卷一一三·礼志一六》:「八月,罢秋宴,以魏王出殡,翰林学士苏轼不进教坊致语故也。」
《元史·卷七一·礼乐志五》:「乐止,念致语毕,乐作,奏长春柳之曲。」

分字解释


造句

  • 流利和一致指通过普通程度的连贯性、语速和语流来组织思路和语言,从而形成具备连贯性的语言。
  • 大多数体态语本质上是条件发射,是与人在特定时刻的思维相一致的。
  • 现在“ciao”是用于非正式场合的问候语,但它的本意“仆人“,可追溯到古时“我是你的仆人”这一用法,与“我是你卑微的仆人”在书信署名里传达的敬意一致。
  • 学习此语言需要对光之语的单音调、双音调、三音调与四音调符号掌握到能把它们一致进入一个单一符号与声调的程度。
  • 就是全一之语把所有光之语的色调一致成一个银或金白的单一带宽。
  • 人们在谈话时也总是使用这些词汇,所以这个规定会造成口语和书面语使用的不一致性。
  • 该研究两个实验探索了一致性重读在口语语篇理解加工中的作用。
  • 全一之语是一个以一致实相为基础的思想形态。
  • 《致思》篇以其内容丰富、资料充实、思想性强,在《家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 意为“笑而不语”,表示人们已经就某事达成一致观点,心知肚明的一种态度。
  • 豫北晋语阳声韵尾消变的顺序跟普遍的汉语方言韵尾消变的顺序和趋势是一致的。
  • 其中语篇功能指的是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衔接性。
  • 商务语篇的功能之一是为了劝说或是为了沟通和理解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 每一全一之语符号的运转带领光之语的144个符号并以特定的方向旋转它们,在其中彩虹再次一致成为一条单一的波或振动。在深层的意义上,全一之语把随时间断裂而变成彩虹的音调们重联进入一条音一的金-白或银-白音调。
  • 作者认为,区分是否一致式的目的在于阐释语篇的语义内涵。
  •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最直接体现,语言的结构特点是与思维方式的特点相一致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其思维的语子的结构和行文顺序也有很大差异。
  • 语 三价动作动词包括针对动词、互向动词、置放动词、使致动词四类。
  • 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所说的话不一致,口头说的与身势语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 "致语"的意思解释、致语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