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úzhī

竹枝


拼音zhú zhī
注音ㄓㄨˊ ㄓ

竹枝

词语解释

竹枝[ zhú zhī ]

⒈  竹子的小枝。

⒉  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⒊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引证解释

⒈  竹子的小枝。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唐 刘沧 《题古寺》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

⒉  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 巴渝 (今 四川 东部)一带民歌, 唐 诗人 刘禹锡 据以改作新词,歌咏 三峡 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诗:“盪桨 巴 童歌《竹枝》,连檣估客吹 羌 笛。”
宋 范成大 《夔门即事》诗:“《竹枝》旧曲元无调,麴米新篘但有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纪映淮》:“金陵 纪青 ……女名 映淮,字 阿男,尝有《秦淮竹枝》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疎树几行。不与行人綰离别,赋成 谢 女雪飞香。’”
朱自清 《中国歌谣》三:“《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 巴 蜀 唐 人所作,皆言 蜀 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

⒊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分字解释


造句

  • 然后他们在七夕的夜晚将纸条绑在竹枝上。
  • 绿得清瘦的是竹枝。
  • 人们把竹枝挂到房子的外面,希望愿望能实现。
  • 有诗为证: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尽吴声;
  • 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时已过午,竹枝在风中簌簌作响。
  • 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
  •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 在庆典结束时,人们把竹枝丢到河里让它们随波流走,这样会把厄运一起带走。
  • 在庆典结束时,人们把竹枝丢到河里让它们随波流走,这样会把厄运一起带走。
  • 那时,她因为人瘦,觉得自己的手臂像竹枝,不好看,所以绝少穿露肩露臂服装。
  • 根据上海竹枝词中有关海洋文化的篇章,分析古代上海人对海洋的认识及对海神妈祖的崇拜。
  • 除了把他们的愿望挂在竹枝上,仙台人还把彩纸折成的纸鹤等形状悬挂起来,这是用来祝福家人的健康。
※ "竹枝"的意思解释、竹枝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