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ōngchēshàngshū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公车上书」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

详细释义

  1. 「公车上书」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

    《史记·滑稽列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2. 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百科释义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基础信息

拼音gōng chē shàng shū

注音ㄍㄨㄥ ㄔㄜ ㄕㄤˋ ㄕㄨ

繁体公車上書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感情公车上书是中性词。

例子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合,迁都,变法图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公车上书的意思解释、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由成语大全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解释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上书朝廷建言国是的故事。
获隽公车 汉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指入京应试举人。'获隽公车'为会试得中的意思。
坐无公车 比喻宴会时没有嘉宾。
上书言事 指向朝廷书面提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或建议。现多指向上级写信提建议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