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àchéng

画虎不成



画虎不成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详细释义

  1. 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有临摹而妙者,若合符节也。有临摹而拙者,~也。◎清·陆时化《书画说铃》

百科释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基础信息

拼音huà hǔ bù chéng

注音ㄏㄨㄚˋ ㄏㄨˇ ㄅㄨˋ ㄔㄥˊ

繁体畫虎不成

出处东汉 班固《东观汉记》:“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感情画虎不成是贬义词。

例子有临摹而妙者,若合符节也。有临摹而拙者,画虎不成也。清·陆时化《书画说铃》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成”,不能写作“呈”。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弄巧成拙,不伦不类,一事无成,画虎类犬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画虎不成的意思解释、画虎不成是什么意思由成语大全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解释
画虎不成 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喻人好高骛远,但本身能力不足,仿效失真,变得什么都不像。
虎不食儿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一虎不河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恶虎不食子 比喻不伤害亲近的人。
画虎类犬 同“画虎类狗”。
画虎刻鹄 《东观汉记•马援传》:“与兄子严敦书曰:‘学龙伯高不就,犹为谨饬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后以“画虎刻鹄”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就。比喻好事做不成,反变了坏事。
画虎成狗 见“[[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虎类狗 比喻模仿得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被人作为笑柄。也作画虎类犬。
乔龙画虎 犹言装模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