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陈师道的诗 >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宋代]: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重重高阁与楼观相对耸立,山环水绕的徐州自来雄镇一方。

直待到小市张起明亮灯火,我这才萌生了归去的愿望。身穿薄薄衣衫站立在当门,晚风吹来只觉得分外悠长。

远放的孤忠旧臣白了头发,幸喜看到如今新的政令更张,贬在天涯的游子趁着春光,正好返回久别的故乡。

富贵本不是我们享有的事情,但又怎能在隐居生活中把师友淡忘!

注释:

寇十一:寇国宝,字荆山,徐州人,从陈师道学。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授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主簿。

白门,徐州城门名。

重(chóng)楼,多层的楼。

杰观(guàn):雄伟的楼观。观:楼观。

屹(yì),高耸貌。

表里山河:谓有山河屏障,自守无虞。

自一方:即自成一方重镇,与帝城气象遥分,徐州自古为兵家要地,陈师道此语,确实形容准确。

小市:徐州有地名小市门。

归意动:起了回家的念头。

当户:对着窗户。

孤臣:远离朝廷、被君上所遗忘的臣子。此处是作者自称。

新政:指徽宗初即位,赦元祐旧臣内迁以示宽大。

游子:指苏轼、黄庭坚等人。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赏析

这首是给寇十一写的和诗,所以写得潇洒自如,在欣喜之中略带轻松放旷的意绪。首二句起势壮阔,将白门的形势及登楼所见都包容在内。

三四两句极洒脱而轻松,因看到小市上了灯,诗人才萌动了归意,可见其游兴之浓;乘着和煦的春风回到家门,然而诗人的意兴仍然未尽,故伫立门前,让晚风吹拂着轻衫。此二句将诗人的意绪动态与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小市”“轻衫”“归意动”“晚风长”诸语,都如同随手拈来,颇有谐谑放达的意趣,特别是以“长”字形容风,形象而生动,画面逼真。

“孤臣”二句则道出了诗人轻松心情的由来。当时苏轼等人还贬谪于南方,因朝廷有重新起用旧党的趋势,所以庆幸又“逢新改”,语中带着喜悦和希望,但“白首”二字中却包蕴着无限感慨,暗示出政治上派别斗争之漫长和严酷。但诗人为流贬远方的朋友可以北归而高兴,“游子”句即设想他们在春天融和的天气中重回故乡的情景。这一句脱胎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首中“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其中表达的感情也同杜诗的欢愉之情相仿佛。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诗人感叹道:“富贵早已与我们绝缘,但羁身于仕宦之途,既不能建功立业,又不能归隐江湖,自由自在,所以永远处于矛盾困窘之中。”至于这种既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又留恋仕途,功名之心难忘的矛盾,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颇有典型意义。

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终,虽为登楼而作,但不限于登楼所见,写归途、念友及自己的怀抱,其实也都是由登楼生出,所以整篇两句一转意,像是拼缀而成,然仔细玩味,则似断非断,还是可以找到诗人运思的脉络。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阅读及答案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陈师道的那些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友人逐渐被召回。小市:徐州地名。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B.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C.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D.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怅惘不已。

E.第六句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对比。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DE   

15.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如答“对徐州城雄伟壮丽之景的赞叹”亦可)②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如答“‘孤臣白首’的伤感”亦可)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让人怅惘不已”不当,诗人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悦的;E项,“青春年少”和“与……形成对比”错误,诗中“青春”指春天,它与“白首”只是形式上的对仗,不是意义上的对比。杜甫有诗句“青春作伴好还乡”。故选DE。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小市张灯归意动”,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结合注释内容“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陈师道的那些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友人逐渐被召回”及颈联内容分析,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内心的矛盾。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陈师道简介

宋代·陈师道的简介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年1月19日)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 陈师道的诗(1058篇) ► 陈师道的名句

猜你喜欢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宋代陈师道

重门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宋代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再和寇十一二首

宋代陈师道

与世相违孰自量,资身无策漫多方。
逢场作戏真呈拙,误笔成蝇岂所长。
名字不归青史笔,形容终老白云乡。
可须五斗轻千里,赖有斯人未肯忘。

再和寇十一二首

宋代陈师道

南山楼观插穹苍,林杪青灯出上方。
形胜自如诸老逝,功名随尽二流长。
马游从昔哀吾老,王粲当年赋异乡。
少日幻心今净尽,多生绮语未全忘。

再和寇十一二首 其一

宋代陈师道

南山楼观插穹苍,林杪青灯出上方。
形胜自如诸老逝,功名随尽二流长。
马游从昔哀吾老,王粲当年赋异乡。
少日幻心今浄尽,多生绮语未全忘。

再和寇十一二首 其二

宋代陈师道

与世相违孰自量,资身无策漫多方。
逢场作戏真呈拙,误笔成蝇岂所长。
名字不归青史笔,形容终老白云乡。
可须五斗轻千里,頼有斯人未肯忘。

和寇十一雨后登楼

宋代陈师道

秀岭归云里,华谯夕照中。
登临终不数,吟笑近多同。
麦秀知春力,人和验岁丰。
预为逃暑约,一快楚臺风。

和寇十一同登寺山

宋代陈师道

度暑无好怀,凭危略幽致。衣冠蔚如林,从我才一二。
兹山昔深登,岁月谁得记。尚有名胜流,不与金石悴。
孰知千载後,我与子复至。烟昏倏见灯,洪发恐无地。
领略章句手,割据英雄志。兴坏容一瞬,今昔当几喟。
围山缺西北,放目不可制。归怀纳清境,夜榻成良寐。
零落壁间诗,岂特彼所愧。会逢南过适,不问西来意。

和寇十一雨後登楼

宋代陈师道

秀岭归云里,华谯夕照中。登临终不数,吟笑近多同。
麦秀知春力,人和验岁丰。预为逃暑约,一快楚台风。

和寇十一同游城南阻雨还登寺山

宋代陈师道

雨阻游南步,泥留逐北情。稍看飞雾断,复作远山横。
野润膏新泽,楼明纳晚晴。归宜有佳思,纱帽压香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