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胡助的诗 > 宿牛群头‌

宿牛群头‌

[元代]: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

《宿牛群头‌》赏析

奇特的诗,只要一读,往往就能被吸引,就能体味其间的美妙。而这是一首风格平淡的诗,外表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技巧,像大锅清水汤,必须反复玩味,才能领略它的巧妙之处。

牛群头,大约是个乡村小镇,具体位置不详。诗写牛群头的风光和诗人住宿牛群头的生活。

“荞麦花开”写乡村的田园,也是写季节。春天,荞麦开花了,草木仍然一派枯黄。这是北国春天常有的景色。“草木枯”也为后文写蘑菇作铺垫。

一场春雨过后,沙里长出了肥美的蘑菇。蘑菇是草木腐烂、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滋生的,雨后沙地水分充足、又松软,宜于蘑菇的生长。“茁”字生动贴切,写出了蘑菇的喜人长势。

牧童牵出牛来,也顺便带着筐子采蘑菇。他们很快就采满一筐子。这既是因为牧童勤快,也因为蘑菇多,肥美,好采。“满筐子”与上文“茁”字相照应。

牧童把采来的蘑菇卖给诗人做晚饭的菜。蘑菇在乡村不稀奇,而对诗人来说则是难得的美味。行人,行旅之人,诗人自谓。晚厨,晚餐。这里用“行人”“晚厨”扣题目“宿牛群头”。

奇特的诗大多是用异乎寻常的色调来美化生活,平淡的诗则力求与生活相似,让生活自己展示自己的美。

诗贵当行,一定的题材,一定的内容,应该用与它相适应的诗风来表现。要表现牛群头这样地方的乡村生活,平淡当然就是一种好风格。如果用华丽奇谲之类的诗风来表现,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这首诗以赋为基本手法,以蘑菇为关键,将开花的荞麦,枯黄的草木,雨后的蘑菇,携筐的牧童,组成一幅北国乡村的风俗画。又用蘑菇把乡村与自己的行旅生活联系起来,表现了自己的行旅生活和入乡随俗的情趣。这是一首朴素自然而又富有生活情致的好诗。

胡助简介

元代·胡助的简介

胡助(1278—1355),有文集《纯白斋类稿》传世,后残缺,明朝由六世孙胡淮整理其诗文,重编为二十卷,附录两卷,仍沿用原名。其中赋1卷5篇,诗16卷,其余铭、赞、传等各类文体共3卷,合计约八百...〔► 胡助的诗(3篇) ► 胡助的名句

猜你喜欢

宿牛群头‌

元代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

宿牛首

明代程嘉燧

城南遍兰若,兹山何穹窿。
鞍马上几盘,迫察势犹雄。
崖昃日半倾,光射东南峰。
阑干倚峻壁,毫末纷玲珑。
路回见塔寺,到门罗杉松。
积翠扶层阶,暝色带远江。
高殿夜突兀,古木枝巃嵸。
尚骇仰睇赊,未觉俯历崇。
细路绕殿角,欲上闻鸣钟。
扪萝踏深影,林幽径难通。
悄然心神凄,却顾来惊风。
下归白云梯,微月光朣胧。
明当上绝顶,冥搜恣所穷。
兴剧耿无寐,清宵殊未终。

和宿牛山馆 其一

宋代苏颂

山深孤馆迥,部落不成城。
夜永人无寐,冬温气自清。
夷音通夏楚,汉地接平营。
恩信今无外,边庭肯背盟。

和宿牛山馆 其二

宋代苏颂

孤村四望百重山,使节相陪北度关。
休嘆光阴怀往昔,且看岩石自斓斑。

平石村换小船入宜章夜宿牛矢岩

明代庞嵩

平石舟更小,君莫嫌局促。但得心宇宽,山川尽可目。

分流入宜章,溪小丛且曲。舟人行亦劳,聊借石岩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