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李白的诗 > 送范山人归泰山

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第一百七十七卷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鲁客:指范山人。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②杳:远。
③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译文: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送范山人归泰山》赏析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 李白的诗(1607篇) ► 李白的名句

猜你喜欢

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第一百七十七卷

范山人画山水歌

唐代顾况

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
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
梦绕山川身不行。

程山人归歙州

宋代梅尧臣

新安固与吾乡邻,山水清绝殊可拟。
我今暂来子亦归,空听杜鹃云树里。

送王山人归隠

宋代释惠涣

山人惟委命,岂恋世尘间。
干禄不得志,移家住远山。
醉眠溪石静,吟倚草堂闲。
到想无余事,林僧日往还。

杨山人归绵竹

宋代文同

一别江梅十度花,相逢重为讲胡麻。
火铃未降真君宅,金钮曾盟太帝家。
道气满簪凝绿发,神光飞鼎护黄芽。
青骡不肯留归驭,又入无为嚥晓霞。

送李山人归山

唐代陆畅

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
山中白云千万重,却望人间不知处。

送山人归旧隐

唐代权德舆

工为楚辞赋,更著鲁衣冠。岁俭山田薄,秋深晨服寒。
武人荣燕颔,志士恋渔竿。会被公车荐,知君久晦难。

送祖山人归山

唐代刘得仁

独来朝市笑浮云,却忆烟霞出帝城。
不说金丹能点化,空教弟子学长生。
壶中泻酒看云影,洞里逢师下鹤迎。
料得仙家玉牌上,已镌白日上升名。

送郑山人归山

唐代王建

玉作车辕蒲作轮,当初不起颍阳人。
一家总入嵩山去,天子何因得谏臣。

送崔山人归山

唐代钱起

东山残雨挂斜晖,野客巢由指翠微。
别酒稍酣乘兴去,知君不羡白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