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②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③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④今逢:一作“从今”。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西塞山怀古》阅读及答案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②洛中:古都洛阳。

14.找出下面对第二首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A.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B.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通过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来表现金陵的衰败景象。

C.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D.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E.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15.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16.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DE   

15.拟人。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16.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第二首诗答成“英雄虽去,豪华虽尽,而青山依似洛中,表达对金陵王气仍旧未终,繁华仍然可以相继的信念”亦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找出下面对第二首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D项,“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说法错误,英雄指的是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E项,“格调高昂”,对整体风格分析错误。诗人借古讽今,说陈朝灭亡皆因后主纵情声色,讽谏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陈朝灭亡覆辙。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表现了诗人对金陵昔盛今衰、繁华易逝的历史兴亡之感,读来令人不禁怅然。故选DE。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情感,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解答,要抓住题目中“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作答时,首先点明这种修辞方法的名称,然后再根据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并指出其作用。“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这里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本句通过一个“枕”字把“山形”人格化,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但是高山依旧紧靠河流没有变化。这里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变化迅速,六朝的短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要进行比较鉴赏的诗歌,整体把握其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看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比较,指出异同。本题题干是“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就要求要结合两首诗的“尾联”诗句联系主旨结合“怀古诗”特点答题。具体答题要通过对意象、作者情感的比较分析得出答家。第一首诗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上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下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收束了全诗。第二首诗尾联“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这里的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上句是说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点睛】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堂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这类题的答题的要领是: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1119篇) ► 刘禹锡的名句

猜你喜欢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武昌界,孙吴以之为西塞)

唐代罗隐

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岭梅乍暖残妆恨,
沙鸟初晴小队闲。波阔鱼龙应混杂,壁危猿狖奈奸顽。
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

西塞山

唐代罗隐

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
岭梅乍暖残妆恨,沙鸟初晴小队闲。
波阔鱼龙应混杂,壁危猿狖奈姦顽。
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

西塞山

唐代韦应物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西塞山图

元代戴表元

空中生业寄鱼蓑,云是亲情水是家。
便有踪由无处觅,春风岸岸野桃花。

西塞山 其一

唐代王周

西塞名山立翠屏,浓岚横入半江青。
千寻铁锁无由问,石壁空存道者形。

过西塞山

唐代齐己

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飕。残日衔西塞,孤帆向北洲。
边鸿渡汉口,楚树出吴头。终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

西塞山下作

唐代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
片月斜生梦泽南。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西塞山二首 一

唐代王周

西塞名山立翠屏,浓岚横入半江青。
千寻铁鏁无由问,石壁空存道者形。

西塞山二首 二

唐代王周

匹妇顽然莫问因,匹夫何去望千春。
翻思岵屺传诗什,举世曾无化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