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唐代]: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飞来峰高耸而草木葱茏,佛殿肃穆而且寂寞寥落。
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挖空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早年爱好远处奇异美景,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注释:
⑴鹫(jiù)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⑵岧(tiáo)峣(yá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
⑶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⑷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⑸桂子:即桂花。
⑹扪(mén)萝:攀援藤萝。扪,持、执。
⑺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
⑻刳(kū):剖开。
⑼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
⑽更发:(开得)更加旺盛。
⑾凋:凋落。
⑿夙(sù)龄:年轻的时候。
⒀尚:喜欢。
⒁遐:远。
⒂异:奇异的美景、胜地。
⒃搜:寻求。
⒄涤:洗涤。
⒅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
⒆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灵隐寺》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新唐书》中记载他“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唐诗纪事》说:“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可见,这首《灵隐寺》是他途中经过杭州,游灵隐寺时所作。此时,宋之问宫廷文人的身份早已结束,较之首次贬逐时所作的诗歌,更为清新雄壮,甚至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灵隐寺》赏析

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淳祐临安志》说,在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了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借指飞来峰。岧峣,山势高峻貌;冠一“郁”字,见其高耸而又俱有葱茏之美。龙宫,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经说法,这里借指灵隐寺。寂寥,佛家以“清静”为本,冠一“锁”字,更见佛殿的肃穆空寂。这两句,借用佛家掌故而能词如己出;先写山,后写寺,山寺相映生辉,更见清嘉胜境。“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诗中名句。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心胸,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它以对仗工整和景色壮观而博得世人的称赏。据说这两句诗一出,竞相传抄,还有人附会为他人代作。接下去,进一步刻画灵隐一带特有的灵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时刻,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天香,异香,此指祭神礼佛之香。上句写桂子从天上飘落人间,下句写佛香上飘九重,给这个佛教胜地蒙上了空灵神秘的色彩。

  写诗如作画,要有主体,有旁衬,有烘托。诗的前六句是诗的主体。下面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山一带寻幽搜胜的情景和感想:“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四句是说,诗人在灵隐山上,时而攀住藤萝爬上高塔望远;时而循着引水瓠木寻求幽景名泉;时而观赏那迎冰霜盛开的山花和未凋的红叶。这四句虽为旁衬之笔,但通过对诗人游踪的描写,不是更能使人想见灵隐寺的环境之幽美吗?“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是说自己自幼就喜欢远方的奇异之景,今日有机会面对这惬意的景色正好洗涤我心中尘世的烦恼了。“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座落在浙江天台县,天台山的楢(yóu由)溪上有石桥,下临陡峭山涧。这两句,乍看似乎离开了对灵隐寺的描写,而实际上是说因游佛教胜地而更思佛教胜地。乍看“若离”,而实“不离”。这种若即若离的结尾,最得咏物之妙,它很好地起到了对灵隐秀色的烘托作用。张炎在《词源·咏物》条下说:“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看余度石桥”不正是诗人游兴极浓的艺术再现吗?以一幅想象中的游踪图结束全篇,给人以新鲜之感。

宋之问简介

唐代·宋之问的简介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 宋之问的诗(265篇) ► 宋之问的名句

猜你喜欢

灵隐寺

唐代卢元辅

长松晋家树,绝顶客儿亭。
(见《淳祐临安志》残本卷八)。

灵隐寺

唐代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

明代范景文

寺涵灵气隐山椒,不待登楼月可招。觅径穿云行屡歇,谈经拂石坐相邀。

洞深雨积当晴湿,泉窦风吹入夜嚣。门对飞来峰绝胜,何须极目瞰江潮。

灵隐寺

明代沈守正

九里松阴秀郁回,石幢宝刹入云开。

山从何处分身至,溪自当年洗耳来。

嶂雨长迷隋后塔,梵声□落谢儿台。

惭予朝夕登过饱,不及延清作赋才。

题灵隐寺

清代乾隆

灵隐易云林,奎章岁月深。

名从工部借,诗忆考功吟。

讵必频赓韵,那无一写心。

偷閒成五字,佳境向前寻。

入灵隐寺

宋代刘一止

石泉苔径午阴凉,手撷山花辨色香。
度岭穿松心未厌,好闲反为爱山忙。

题灵隐寺

宋代王予可

游山无处浣尘埃,出郭寻幽入翠苔。
众水尽从双涧去,一峰元自五天来。
行春人散题名在,坐夏僧闲听讲回。
清磬一声猿鸟寂,石楠花落满经臺。

游灵隐寺

宋代程公许

赋予好在岩壑,强持缚缨簪。
野性当奈何,惝恍如惊麇。
京华百万家,{角戢}{角戢}瓦叠鳞。
海气荡烦暑,作威凌轹人。
湖山招我来,九里松松风清。
千百稽首灵鹫山,西瞻目若营。
云何一峰碧,飞来如羽轻。
俗见囿畛域,达观涉沙尘。
不见毗耶离,示病老净名。
古掌断世世界,犹如陶家轮。
竺慧去不返,雪猿呼莫闻。
斯言谁与证,万壑空烟云。
老禅法龙象,谈尘纷纵横。
萍蓬万里外,缱绻犹乡情。
斋盂乳铺玉,茗碗花糁琼。
两腑扶清风,取意岩壑行。
冷泉掬清泚,五峰凌峥嵘。
真赏味无味,内观湛空明。
可能一枝筇,云水自由身。
永愧疚隐峰老,勇决拂衣巾。

灵隐寺”

唐代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墖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前

近代陈独秀

垂柳飞花村路香,酒旗风暖少年狂。
桥头日系青骢马,惆怅当年萧九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