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注释:
1.官军:唐王朝军队。
2.收:收复。
3.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4.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5.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6.初闻:乍听到。
7.涕泪:眼泪。
8.却看:回头看。
9.漫卷:胡乱地卷起。
10.纵酒:纵情饮酒。
11.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
12.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13.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14.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参考资料:
1.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句解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颈联: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参考资料:
1.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艺术特色

杜甫是中国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说,由一千多首杜诗组成的“诗史”是一部“沉郁顿挫”的交响曲,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下简称《闻》诗)则是其中一段精妙绝伦的小快板,或者说是舒畅流利的华彩乐段。“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第一首”的说法似乎失之偏颇,但用一个“快”字来概括《闻》诗的艺术特色,倒是十分恰切的。
首先,基调欢快。就基调本身而言,不管是欢快还是悲戚,以及其他,在这一概念上,不是评价艺术水平优劣的标准。我们所说的是,其一,前面已提到,《闻》诗一改诗人过去惯常的调子,一经对比,欢快的特色就特别明显了;尤其要强调的是,该悲戚则悲戚,该欢快则欢,即“感情是诗的生命”,“凡作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为疲驴”(袁枚:《随园诗话》)。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他尝到了战争带来的万般痛苦,本来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颠沛流离: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杜甫:《客夜》)。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杜甫:《有感五首•之一》)。当望穿双眼终于“剑外忽传收蓟北”时,有如大坝开闸,有如高山飞瀑,诗人积蓄已久的感情迸发了——回首往事,瞻望前程,国家将结束战乱,人民将乐业安居,诗人自己也将回到故里,还什么比这更感庆幸的呢?这一切,决定了一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欢快基调。由于是诗人的真情实感,诗歌也就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其次,行文畅快。正因为诗人动了真情,所以,文思如泉涌,由初闻喜讯,直至规划返回故里的路线,乃一气呵成。但只有感情的因素,是远远不行的,畅快,还借助于诗人极其高超的艺术功力,才得以信手拈来,皆成妙句。诗人精审地选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穿”、“便”、“下”、“向”等一系列动词、介词、副词(包括词组),使全诗语句流畅,气势贯通,形象地体现了“快”的特点。单是一个“穿”字,就令人称奇——既突出了想象中船行峡谷的快捷,也逼真地写出了诗人似箭穿行般的归心。如果换用其他的动词,恐怕不能达到现有的艺术效果吧。杜甫的诗,本已是字字珠玑,上述这些,当是珠玑中的上乘了。再看三联对仗,每联俱佳,自不必说:颈联出句“白日放歌须纵酒”,上承“喜欲狂”;对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下接具体规划返乡路线的尾联——这种承上启下的结果,把上下句间弥合行天衣无缝,真是令人叫绝。尾联的流水对,以四个地名作对,且按水路陆路的时空顺序出现,更是妙趣天成。
再者,色彩明快。文学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但文学又和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不同,文学形象是借助于语言为工具塑造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原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文学具有“二重性”,即:“作家和读者”“两方共同参加创作”,也如像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尽管《闻诗》无一句写景,但诗人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读了这首诗,经过“再创造”,头脑中会清晰地显现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来。如果写分镜头剧本的话,该诗可依次分解为:飞报喜讯图、喜泪盈巾图、回家欢乐图、高歌狂饮图、春日启程图、“剑”外返“洛”图。后者,还可无限分割下去。这一幅幅画面,都色彩明快,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真可谓:快诗一首传千古,诗圣遗风启后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二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参考资料:
[1]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杜甫的诗(1875篇) ►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复新息

宋代曹彦约

降敌知无日,和戎事已休。
百年艰国步,九世忆家雠。
获蔡驰新捷,收京有定谋。
可无蜂虿虑,马健更防秋。

闻官军平倭

明代庞嵩

明皇驭寓绥群邦,海宇万里来越裳。蠢尔倭奴不自茹,敢窥惠涘连潮阳。

况乃横戈纵深骛,莞东内瞰罗浮麓。九江水陷铁场摧,杀人如麻满溪谷。

官军始战向源头,帷幄谁者诚疏谋。狼兵一败四千死,可怜蔽海僵尸流。

倭奴得志扬扬去,声联广海群倭驻。横侵突劫踰几旬,帝怒赫然孰能恕。

握戎幸有王将军,剪擒曾寇先声闻。倭奴竟落将军手,馘俘百级馀宵奔。

一时渤海风波息,共说王戎功最硕。源头之耻聊刷之,旧地创残今衽席。

将军树下休言功,滨滨京观未全封。备倭再整先朝略,浪静须防忽起风。

闻官军已临贼境

宋代李彭

闻道官军至,戈鋋压贼壕。
鼎鱼犹未腐,穴兔竟何逃。
鋭气连全楚,皇恩贷尔曹。
洗兵无复用,欢喜荐春醪。

闻官军已破贼巢

宋代李彭

海内政不苛,民望罢危苦。
剧贼藏祸心,全吴俄歗聚。
僣号着赭黄,窃发遽如许。
喧然大点兵,移檄插毛羽。
推毂遣军容,壮士皆貔虎。
府县调急夫,骚动烦里旅。
富室赍金璧,细民携妇女。
岩谷远遁逃,股慄畏刀锯。
寒儒守松楸,效死安忍去。
南风吹捷音,破竹闻吉语。
圣朝干坤大,鼠辈敢予侮。
妖氛已盪尽,和气满南土。
但愿勤民瘼,治安每危惧。
昨抱心腹疴,砭剂得良愈。
要于匕筯间,毋忘伏枕虑。
诸公颇皋夔,临轩跨尧禹。
鄙夫刍荛言,庶或资小补。
倚松一长吟,停云洒朝雨。

闻官军继至未覩凯旋

唐代韦庄

嫖姚何日破重围,秋草深来战马肥。
已有孔明传将略,更闻王导得神机。
阵前鼙鼓晴应响,城上乌鸢饱不飞。
何事小臣偏注目,帝乡遥羡白云归。

闻官军继至未睹凯旋

唐代韦庄

嫖姚何日破重围,秋草深来战马肥。已有孔明传将略,
更闻王导得神机。阵前鼙鼓晴应响,城上乌鸢饱不飞。
何事小臣偏注目,帝乡遥羡白云归。

闻官军捷报呈彦升时仲

宋代周行己

滞雨春惟冷,端忧夜更长。
曲肱思已乱,如面世难防。
捷报闻平寇,安书喜到乡。
鹿门心未遂,谁与论行藏。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唐代杜甫

胡虏潜京县,官军拥贼壕。鼎鱼犹假息,穴蚁欲何逃。
帐殿罗玄冕,辕门照白袍。秦山当警跸,汉苑入旌旄。
路失羊肠险,云横雉尾高。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
今日看天意,游魂贷尔曹。乞降那更得,尚诈莫徒劳。
元帅归龙种,司空握豹韬。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
兵气回飞鸟,威声没巨鳌。戈鋋开雪色,弓矢尚秋毫。
天步艰方尽,时和运更遭。谁云遗毒螫,已是沃腥臊。
睿想丹墀近,神行羽卫牢。花门腾绝漠,拓羯渡临洮。
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锋先衣染血,骑突剑吹毛。
喜觉都城动,悲怜子女号。家家卖钗钏,只待献春醪。

闻官军掩杀城中羣寇次传道韵

宋代张纲

未复钱塘郡,先收铁瓮城。
妖星随月落,杀气逐参横。
已筑鲸鲵观,重新鼓角声。
大江应好在,流恨几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