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韦应物的诗 >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唐代]: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鴈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繫与心同。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注释:
①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大河:指黄河。
②依微:依稀,因距离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乱流:指众多的河流。
③伊岸:伊水畔。
④洛桥: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扁舟:小船。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赏析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逗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之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树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想起岁月不居,壮志蹉跎,这将何以为怀。这中间不仅极其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其表现手法真是高明之至。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落中所见到的景象。粗粗一读,仿佛棼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细细品味,入深感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霈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即主簿的孤独、萧索的生活境遇;“暮茎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府下联之夕逢归,“远来舟”逗引出蓉下联的“逢归客”。真乃细针密线、友情景交融之佳句。

  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忘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会面以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通观全篇,全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在逢遇一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独具一格的。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此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阅读及答案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①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芷②侣,扁舟不系与心同。③

【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诗人离开长安到滁州担任刺史,途中来船从洛水到巩县入黄

河。②游宦侣:在外做官的朋友。③《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却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舟,虚而遨游者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诗歌的题目可知,诗人乘船途中看到洛水流入黄河,河洛汇流之景让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一起共事的官员朋友。...

B.首联由广处入景写河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绿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越发陡峭逼仄,与黄河相通,视野随舟行逐渐开阔,水面也更宽广。

C.随着诗人视觉的不断变化,模糊的“寒树”和忽明忽暗的“夕阳”在“乱流”和“远天”的映衬下,也动了起来,化静为动。

D.安史之乱已过去二十年,伊洛河畔孤村依旧萧条,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诗人由历史沉思转入欣赏黄河之景。

E.韦应物的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中也有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的地方。本诗中虽有济世之情,却只能无奈对宦场旧友抒发。

15.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BD   

15.①感时忧国。看见多年前安史之乱留下的孤村,萧条破败依然没有改变,触景伤怀。②诗人赴任,有奋飞之志。洛水入黄河,壮阔景象触动诗人,有在新天地中大干一场的凌云壮志,恰似迎风而上的大雁。③济世无望,无奈寻求精神自由。时运衰微,诗人济世之情难以实现,悲慨中有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只能寻求自由,听任自然。

14.试题分析:B“东南山势越发陡峭逼仄”错,两岸青山是越来越开阔。D“诗人由历史沉思转入欣赏黄河之景”错,说反了,是由现实之景转入历史沉思。

15.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乱流中”“下朔风”“扁舟不系”和主旨分析感时忧国、奋飞之志、和济世无望,无奈寻求精神自由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乱流中”“下朔风”“扁舟不系”和主旨分析感时忧国、奋飞之志、和济世无望,无奈寻求精神自由的情感。

韦应物简介

唐代·韦应物的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韦应物的诗(764篇) ► 韦应物的名句

猜你喜欢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唐代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鴈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繫与心同。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唐代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早发黄河即事‌

元代萨都剌

晨发大河上,曙光满船头。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村虚杂鸡犬,门巷出羊牛。炊烟绕茅屋,秋稻上垅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丑妇有子女,鸣机事耕畴。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古人有善备,鄙夫无良谋。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

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

唐代韦应物

趋府不遑安,中宵出户看。
满天星尚在,近壁烛仍残。
立马频惊曙,垂帘却避寒。
可怜同宦者,应悟下流难。

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

唐代韦应物

趋府不遑安,中宵出户看。满天星尚在,近壁烛仍残。
立马频惊曙,垂帘却避寒。可怜同宦者,应悟下流难。

舟行入剡

唐代崔颢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舟行入山东境

清代乾隆

去时遵陆返乘舟,一水殊分徐鲁邮。

是日晴光明翠柳,前旬雨泽渥来牟。

北河漕务心勤度,西郡民风目始谋。

济运筹农胥要计,戒更张亦廑详求。

夜到洛口入黄河

唐代储光羲

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
中宵大川静,解缆逐归流。浦溆既清旷,沿洄非阻修。
登舻望落月,击汰悲新秋。倘遇乘槎客,永言星汉游。

自黄岩县舟行入台州

宋代陈与义

宴坐峯前冲雨急,黄岩县里借舟迟。
百年痴黠不相补,万事悲欢岂可期。
莽莽沧波兼宿雾,纷纷白鹭落山陂。
只应江海凄凉地,欠我临风一赋诗。

渡运河即事

清代乾隆

浓露暄曦初夏天,虹桥迤逦缓鸣鞭。

运河重渡踰三月,卫水遥源溯百泉。

东国漫留西去马,南风仍送北来船。

青郊麦秀摇晴浪,所幸占秋两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