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贺知章的诗 > 回乡偶书(其二)

回乡偶书(其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注释:
1.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回乡偶书(其二)》赏析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贺知章简介

唐代·贺知章的简介

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汉族,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 贺知章的诗(36篇) ► 贺知章的名句

猜你喜欢

回乡偶书(其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宋代张明中

不见眉间半点黄,花开花落总他乡。
子规偏向三更月,唤起愁人也断肠。

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二首 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 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书事(其二)‌

元代刘因

当年一线魏瓠穿,直到横流破国年。

草满金陵谁种下,天津桥畔听啼鹃。

唱彻芙蓉花正开,新声又听采茶哀。

秋风叶落踏歌起,已觉江南席卷来。

悯农(其二)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独坐敬亭山(其二)

唐代李白

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见《宛陵郡志备要》。
又见嘉庆廿年刊洪亮吉纂《宁国府志》卷二四)。

赠皇甫侍御赴都(其二)

唐代元希声(《全唐诗》卷一○一)

猗嗟衆珍,以况君子。
公侯之胄,必复其始。
香器长材,温仪峻峙。
显此元明,于斯备矣。
(按此诗凡八首,已载《全唐诗》。
惟「其二」缺末两句,故依《珠英集》补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