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题都城南庄》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题都城南庄》典故

关于此诗,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时,博陵(指河北省安平县)有一青年名叫崔护,容貌英俊,文才出众,性情孤洁寡合,来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由于距家路途遥远,便寻居京城附近,准备来年再考。清明时节,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崔护走上前去叩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女子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她一个人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对客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用话引逗她,她却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住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此后一年,崔护没有再去见她。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忽然思念起她来,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几天,他突然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听到门内有哭的声音,叩门询问时,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是崔护吗?”答道:“正是。”老父又哭着说:“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清明开始,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进门她便病了,于是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你害死她的吗?”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也十分悲痛,请求进去一哭亡灵。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让其枕着自己的腿,哭着祷告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子睁开了眼睛。过了半天,便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

这个故事以及崔护的题诗后来衍生了一个典故,即“人面桃花”。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比如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戏剧家欧阳予倩曾以这个典故为基础创作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

《题都城南庄》赏析

      从表面意思看,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去年不经意间的相遇,今日努力追寻无果的惆怅……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崔护简介

唐代·崔护的简介

崔护 崔护(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博野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 崔护的诗(6篇) ► 崔护的名句

猜你喜欢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潘岳六城南庄庄是源贊善处

唐代陈润

原公旧路唯三径,潘岳新年已二毛。
(《千载佳句》卷上《人事部·闲居》)(按:《全唐诗逸》卷中误收此诗为温达作,今移正。
又《全唐诗逸》卷中据《文镜秘府论》天卷录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别作一人,实误。
陈闰应即陈润,《文苑英华》卷一五七、卷二九八录润诗皆作陈闰,可证。
)。

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

唐代白居易

岛树间林峦,云收雨气残。
四山岚色重,五月水声寒。
老鹤两三只,新篁千万竿。
化成天竺寺,移得子陵滩。
心觉闲弥贵,身缘健更欢。
帝将风后待,人作谢公看。
甪里年虽老,高阳兴未阑。
佳辰不见召,争免趁杯盘?
[来诗云:何处趁杯盘。]

夏中雨后游城南庄示乐天八韵(题拟)

唐代裴度

何处趁盃盘。
(见《白氏长庆集》卷三二《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自注引)。

题都庆观

唐代杜光庭

三仙一一驾红鸾,仙去云闲绕古坛。炼药旧台空处所,
挂衣乔木两摧残。清风岭接猿声近,白石溪涵水影寒。
二十四峰皆古隐,振缨长往亦何难。

寄题都春馆

明代庞嵩

地与人俱杰,千年淑气回。生成知帝造,楼阁倚天开。

帘捲云霞宅,花明锦绣堆。鸟喧时到枕,蜃气自成台。

翠入阶前草,阳生岭上梅。苍云天外变,紫气日边来。

水势环双玉,山光秀列台。疏钟晴报寺,好月夜浮杯。

华国书香远,名家宦业恢。迎仙徒缥缈,望省已崔嵬。

桃李当门盛,同声咏有莱。

题都昌清隠禅院

宋代苏辙

北风江上落潮痕,恨不乘舟便到门。
楼观飞翔山断际,松筠阴翳水来源。
升堂猿鸟晨窥坐,乞食帆樯莫绕村。
谁道溪岩许深处,一番行草认元昆。

题都督马君望云思亲图

明代湛若水

望云复望云,少间云无存。云化心不化,如将见其亲。

移忠本在孝,五云扶至尊。伏波尔世业,狄公为后身。

寄题都下知友山亭时在新定

宋代张方平

古郡利名外,万山云霭中。
思君痛饮处,累石小轩东。
观阙风光近,郊园野趣同。
溪头对鱼鸟,未羡舞裙红。

题都府俞溥经历所持山水画扇

明代刘崧

俞君手持一尺练,水色山光坐来见。烟林嘉树蔚森爽,云磴寒泉飒飞溅。

茅亭萝径青石床,松风洒衣如雪霜。便从花底抱琴去,閒听渔父歌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