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
①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②昔时:往日;从前。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

《于易水送人》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于易水送人》阅读及答案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15.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CE   

15.(1)意蕴更丰富。①两首诗都说荆轲已逝,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都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其精神犹在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②骆诗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受外,还有对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2)艺术性更强。①陶诗直接抒情评述,稍显平淡。

②骆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显含蓄。“寒”既是客观写景,指河水寒,也指诗人内心意冷心寒,一语双关,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③骆诗构思更巧妙。“今日水犹寒”巧妙地把古今联系起来,虚实对比:通过“昔”与“今”、“人”与“水”的鲜明对比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的强烈震撼来烘托题旨。平易中见工巧。④结构方面:骆诗跳跃性更大,更富艺术张力。

⑤形势更美。骆诗一古一今,对仗工整,形式整齐,音节和谐,相对工巧。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壮士”此处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学生应学会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E项,“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理解错误。本诗意在通过肯定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的同时对比自己,表达诗人的抱负和苦闷,将末句理解为“荆轲侠义精神不再流传、光耀后世”则无法构成本诗诗理上需要的对比。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中还提到李岩对本诗和陶渊明诗句的比较:“‘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这就要求考生在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时候要把两首诗歌的相关诗句进行比较分析。先看骆宾王的诗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意思是“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昔人”指荆轲,荆轲已逝,但其精神仍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诗尾的“寒”字,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这一“寒”字既是说河水寒,也是说诗人内心意冷心寒,语义双关,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今日水犹寒”作为写景句,且是放在诗歌的最后,这是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而本诗中,“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昔时”“今日”,今昔对比,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这一构思极为巧妙。再看陶渊明的诗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意思是“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消逝,千载还回荡着他的豪情”,诗句中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点睛】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类题型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认真审题,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深入阅读理解诗词,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骆宾王简介

唐代·骆宾王的简介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 骆宾王的诗(166篇) ► 骆宾王的名句

猜你喜欢

于易水送人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豁盦出示易水送别图中有予旧日题字并有榆生

近代汪精卫

酒市酣歌共慨慷,况兹挥手上河梁。
怀才盖聂身偏隐,授命于期目尚张。
落落死生原一瞬,悠悠成败亦何常。
渐离筑继荆卿剑,博浪椎兴人未亡。

早秋浐水送人归越

唐代陈羽

凉叶萧萧生远风,晓鵶飞度望春宫。
越人归去一摇首,肠断马嘶秋水东。

早秋浐水送人归越

唐代陈羽

凉叶萧萧生远风,晓鸦飞度望春宫。
越人归去一摇首,肠断马嘶秋水东。

赋得易水寒送人游燕

明代徐熥

燕山嵯峨易水流,北风吹水声飕飕。荆卿驱车不顾返,仗剑欲报燕丹雠。

可怜燕耻犹未雪,壮士衷肠空激烈。千年往事水犹寒,萧萧壮发能冲冠。

怜君故是荆卿比,翩翩侠气横燕市。击筑还过易水滨,一声长啸悲风起。

过易水·易水潇潇日夜流

清代缪公恩

易水潇潇日夜流,霜锋未发一身休。可怜怒叱燕丹去,不及秦州乌白头。

临水送将归

宋代舒岳祥

落叶秋江外,孤镫远树中。
片帆天上下,明月水西东。
岐渚潮来白,晴霞暝更红。
一尊临水驿,莫忘寄诗筒。

陇头水送别

唐代储光羲

相送陇山头,东西陇水流。从来心胆盛,今日为君愁。
暗雪迷征路,寒云隐戍楼。唯馀旌旆影,相逐去悠悠。

莫春浐水送别

唐代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