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②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③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④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韦应物简介

唐代·韦应物的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韦应物的诗(764篇) ► 韦应物的名句

猜你喜欢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用韦苏州寄全椒道士韵赠罗浮道士三首 其二

宋代苏过

神仙岂无路,试访武陵客。
天河尚可到,归验支机石。
世人耳目隘,露槿那知夕。
同趋桃李蹊,肯践商顔迹。

用韦苏州寄全椒道士韵赠罗浮道士三首 其三

宋代苏过

异时公子贵,珠履三千客。
人生一饭饱,安用家万石。
百年过隙尔,朝不及谋夕。
吾驾当早回,覆车岂无迹。

用韦苏州寄全椒道士韵赠罗浮道士三首 其一

宋代苏过

是身如传舍,富贵同过客。
齿发日夜衰,职业道德哉卵投石。
幽人卧林下,沆瀣餐竟夕。
应笑兰亭游,回头已陈迹。

山中道士

宋代谢翱

山中道士服朝霞,二十修行别故家。
留客一杯清苦蜜,蜂房知是近梅花。

山中道士

唐代贾岛

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
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

赠山中道士

明代朱诚泳

鍊就金丹不出山,世人那得见童颜。他年冲举归蓬岛,华表应看一鹤还。

山中道士居

宋代释文珦

寂寂老仙家,苍山一迳斜。
还丹延日月,洞府足烟霞。
野鹤千年寿,灵桃几度花。
岂知人世上,尘事乱如麻。

书山中道士壁

宋代释智圆

松下消摇自扣扉,相留终日话真机。
烟藏花岛青牛卧,客散仙房独鹤归。
丹井泉澄天影小,玉坛风冷磬声微。
乘闲拟学沖霄术,九土茫茫得者稀。

寄空同山中道士

宋代曾几

昨夜清霜重,念此山中客。
落叶聚堆牀,暗虫吟败壁。
泬漻天宇肃,疏林风瑟瑟。
曳杖挂诗瓢,悠然适所适。
息心归冥漠,山深万籁寂。
散发排天闼,叱咤鞭龙嵴。
何时共采药,相与对晨夕。
月夜供洪崖,啸吟铿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