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一作:山水翠)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②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望洞庭》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望洞庭》阅读及答案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

17.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夜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色。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他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8.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的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的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影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的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及解析:

17.B   18.D

17.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诗词内容的理解。B项中,雍诗中“碧色”“翠色”“青黛”“影沉沉”均说明不是夜晚的景色,夜晚是看不见颜色和影子的,应该是白天的景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技巧: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㈠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㈡描写手法㈢修辞手法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五、看意象。而题干中多对意象的考核。

18.试题分析:D项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对诗词的分析,着重表达技巧:㈠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如A.B.D三项都从描写入手,C选项从修辞入手。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1119篇) ► 刘禹锡的名句

猜你喜欢

望洞庭

宋代王十朋

端居灧滪两经年,不戒瞿唐七月船。
得得遥从洞庭过,要看湖涨水中天。

望洞庭

宋代刘敞

洞庭七百里,浩荡敌溟渤。
云梦开其胸,巴陵束喉舌。
东流汇羣川,盛涨五六月。
飘飖浮干坤,倚盖低兀臲。
吾行寰海间,未见此水阔。
峡流下衣带,岛屿尽毫末。
高秋卷氛翳,两涯浴日月。
何得径寸珠,晦明互出没。
苍茫蛟龙宅,溷杂鱼鼈窟。
太古到于今,沈潜孰分别。
风帆引北极,波浪限百越。
国绝南顾忧,献琛各通达。
山川非一险,此实辅明哲。
俯笑三苗愚,竟为独夫灭。
远游世俗隘,偶此耳目豁。
淅沥临清风,滂沱濯炎热。
萧萧霜林暮,蔼蔼芳草歇。
壮观激我怀,当歌意复咽。
寂寥轩辕乐,万古逸响绝。
惨淡虞帝魂,九疑莽嵽嵲。
况闻屈贾辈,各赐楚汉玦。
至德无复还,后王寝衰缺。
滔滔更南征,郁郁抱忉怛。
太湖虽云深,未救怀古渴。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一作:山水翠)

岳阳楼望洞庭

宋代吕蒙正

八月寒涛溅碧空,片帆悠飏信秋风。
探珠直待骊龙睡,莫遣迷津浩渺中。

岳阳楼望洞庭

宋代甄龙友

风定空澄气浑然,恍如太极未分前。
只因有浪知为水,若遇无云总是天。
旧说君山嶷帝乐,新同老木识飞仙。
而今大洞黄庭客,又着题诗记岁年。

岳阳楼望洞庭

宋代张经

每因蜀水涨,横遏楚江流。
气象吞云梦,波澜彻夏秋。
风云几开阖,日月自沉浮。
欲济谁舟楫,干坤独倚楼。

汎太湖望洞庭

明代郑善夫

太湖风兮白波,瞻望洞庭兮森云萝。撷杜蘅兮水中,吊范蠡兮山阿。

目盈盈兮不极,美人远兮柰何。渺予怀兮夕阳,听不可兮吴歌。

登岳阳望洞庭

明代谷宏

对酒平临百尺阑,洞庭南望楚天宽。
中流雨散君山出,故国风高梦泽寒。
帆挂夕阳鹏际没,波涵遥月镜中看。
登临最易轻轩冕,惆怅沧浪羡钓竿。

泊岳州望洞庭

明代郭棐

湖水何太狭,君山望不浮。

川陵有变态,客子自清游。

新树低临渚,澄云晚泊舟。

笛声今夜月,谁醉岳阳楼。

秋登巴陵望洞庭

唐代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