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陈子昂的诗 > 送魏大从军

送魏大从军

[唐代]: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注释:
⑴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⑵“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⑶“魏绛”句:魏绛(jià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róng),兵器,武器。
⑷怅(chàng)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⑸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⑹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⑺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⑻燕(yā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⑼“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惟,只。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1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50

《送魏大从军》赏析

《送魏大从军》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赠别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送魏大从军》阅读及答案

送魏大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即山西大同。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

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D.五、六两句中,“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E.全诗一气呵成,英气逼人,没有儿女情长,却有慷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14.诗歌尾联运用汉将刻石记功的典故,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13.BD   

14.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能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13.试题分析:B“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分析有误。应是典故活用,变“和戎”为“从戎”,既表明了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暗示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D“字里行间……担忧之情”的理解有误。应是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的勉励之情。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4.试题分析:题目问诗歌尾联运用汉将刻石记功的典故,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此题要抓住刻石记功的典故,结合注释可知典故是指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再通过“勿使”“惟留汉将功”等词句,可知表达了诗人对魏大能像窦宪一样为国建功立业的殷切希望,也是对他效法前人,为朝廷出力的勉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尾联中的“勿使”“惟留”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来分析,同时相关典故的作用。

陈子昂简介

唐代·陈子昂的简介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约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 陈子昂的诗(206篇) ► 陈子昂的名句

猜你喜欢

送魏大从军

唐代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答分守魏大夫

宋代李复

坐忆金臺别,于今十四年。
新恩乘五马,北首渡三川。
县急均鹾户,边停助饷钱。
晋民衣食薄,移柱听调絃。

送甘甥可大从定叟弟之桂林

宋代张栻

季也有行役,我思独悠悠。
亲朋非不多,子能从之游。
挂席上湘水,青山挟行舟。
篮舆问岭路,政尔荔子秋。
人言桂林好,颇复类中州。
近郊多胜概,雉堞冠层楼。
待渠幕府暇,时与同冥搜。
吾子有令姿,胸中富九流。
处世多龃龉,但当付沧洲。
超然扩遐思,讵可耳目谋。
愿为百鍊刚,莫作绕指桑。
昔人不吾欺,子盍试反求。
预想他年归,此地复绸缪。
刮目看二子,一笑纾百忧。

丞相魏大观文挽辞

宋代史浩

姚江得尉是公先,凤沼居惭我在前。
退处对栽三径柳,追欢时共五湖船。
尚嗟邻好无多日,何遽归程隔九泉。
苒苒衰迟易伤感,送违陡觉泪潸然。

挽渡淹论敬赠魏大

唐代卢照邻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嘿。霞明探议浪,风卷去来云。
澄波泛月影,做浪聚沙丈。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

晚渡滹沱敬赠魏大

唐代卢照邻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
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

九鸶图为魏大用佥宪题

明代朱诚泳

春树垂阴春雨足,潋滟银塘涨新绿。何处飞来属玉群,相逐波间弄晴旭。

宿食飞鸣态度閒,网罗不到清溪湾。有时一行上天去,凤凰池上联鸳班。

画工图此宁无意,得句紬思缘古义。我师此义不师工,目睹令人心惕励。

伟哉佥宪古人徒,爱此宁殊丹穴雏。素心一点与俱白,虚室相忘馀此图。

眼前何限丹青笔,生色虽工总无益。不观南浦锦鸳鸯,交颈双双徒尔匹。

从军(八首)·从军二十年

明代陈汝言

从军二十年,岁月忽已久。
百战幸不死,朱颜成老丑。
王事尚纷纭,故乡空转首。
千人万人中,谁人无父母。

送魏倅

唐代王炎

俗士不闻道,利欲熏其心。
阳浮外酬酢,中有机穽深。
宛陵有君子,殊不同今人。
矫矫鹓鹭姿,入俗不受尘。
挹之淡于水,即之暖如春。
笔端奏金石,妙处无新陈。
念我久顿挫,晚岁乘朱轮。
烹鲜易以扰,御黠难使驯。
頼有贤贰车,一心同抚循。
遂于吏事外,拂拭绿绮琴。
为我肯属耳,领会山水音。
持此定交契,愈久情愈亲。
东风二月初,梅花照溪津。
语别一杯酒,莫辞十分斟。
聚散亦常事,岂必含酸辛。
重念髮种种,不禁忧患侵。
君今入观阙,我亦返山林。
行藏异涂辙,何日再盍簪。
所藴勿卷怀,朝廷须世臣。

送魏兄

宋代韩淲

霜空爱日起,林叶翻阶鸣。
蔼蔼故人意,依依游子情。
临离一杯酒,远作数宿程。
闻诗佚老堂,寄言寸心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