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⑹山:一作“关”。迥:远。
⑺海:一作“塞”。
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4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9-380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48-1049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份的。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及答案

秋日赴阙(1)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2)。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2)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红叶萧萧,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D.颈联写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黄河咆哮着流向遥远的大海,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1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1.DE   

12.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应试,却仍梦到渔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逸情怀。②不舍之情。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③孤凄之情。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淅淅秋雨使人顿感孤寂与凄冷。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颈联写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理解错误,“迥”的意思不是“不同”,而是“远”,此处应理解为“树色随山势远去”,“迥”与下句“遥”相对。E项,“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错误,“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尾联并未描写长安城之繁华,而是强调自己不恋帝都长安,反倒向往渔樵生活。

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首联中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秋浓似酒、旅况萧瑟,在写景中透露出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残云归岫,疏雨乍过,再联系首联中的“红叶”,整幅画面给人孤寂与凄冷之感。“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而“梦渔樵”又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来体会情感,如“红叶”“长亭”“残云”“疏雨”,再抓住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如长亭饮酒、梦中渔樵等,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情感即可。

许浑简介

唐代·许浑的简介

许浑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许浑的诗(619篇) ► 许浑的名句

猜你喜欢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代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潼关驿亭

唐代薛逢

河上关门日日开,古今名利旋堪哀。终军壮节埋黄土,
杨震丰碑翳绿苔。寸禄应知沾有分,一官常惧处非才。
犹惊往岁同袍者,尚逐江东计吏来。

题潼关楼

唐代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秋霁潼关驿亭

唐代许浑

霁色明高巘,关河独望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鸟散绿萝静,蝉鸣红树凋。何言此时节,去去任蓬飘。

题潼关兰若

唐代皮日休

潼津罢警有招提,近百年无战马嘶。
壮士不言三尺剑,谋臣休道一丸泥。
昔时驰道洪波上,今日宸居紫气西。
关吏不劳重借问,弃繻生拟入耶溪。

题潼关普通院门

唐代陈季卿

度关悲失志,万绪乱心机。
下坂马无力,扫门尘满衣。
计谋多不就,心口自相违。
已作羞归计,还胜羞不归。

夜行次东关(一作行次潼关驿)逢魏扶东归

唐代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塞遥。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

中秋日赴史漕赏月二首 其二

宋代郭印

此夕非常夕,金波涌碧岑。
一轮初散彩,八表尽倾心。
永夜真同昼,浮云不蔽阴。
主人澄静性,万古亦常今。

中秋日赴史漕赏月二首 其一

宋代郭印

秋色平分日,开筵命月轮。
云容休妬客,天意解随人。
平地铺寒水,遥空绝点尘。
素娥来入座,端不负良辰。

秋日赴友人席修微有作同赋

明代娄坚

移舟漾涟漪,得凉乍如沐。
所爱前溪风,清音度修竹。
一见意已消,少焉神更穆。
譬如珠在渊,自是鸾之族。
我友具壶飧,相邀曳绡縠。
挥杯逗轻釭,洒翰低华烛。
欲别徐裴菼,深心寄眉目。
岁月倏已赊,诗篇寄幽馥。
吾犹愧良媒,子其慎穆卜。
毋以躯千金,等之棋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