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鲍照的诗 > 代出自蓟北门行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羽檄: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②征师:征发的部队。一作“征骑”。屯:驻兵防守。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③严秋:肃杀的秋天。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虏阵:指敌方的阵容。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④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⑤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缘,沿着。鱼贯:游鱼先后接续。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⑥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旌甲:旗帜、盔甲。
⑦砾:碎石。
⑧缩:蜷缩。蝟:刺猬。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⑨投躯:舍身;献身。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译文: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诗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后两句为一触即发的生死搏斗埋下了伏笔。

  诗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缘、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传神点睛作用。

  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此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能达到较完美的统一,是由于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在诗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其中紧凑的情节,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

  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神气光舞”(陈祚明语),“分明说出边塞之状”(朱熹语),更为此诗增添了艺术光彩,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上述画面从多角度进行描绘,而位于其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不只征骑、分兵、缘石径、度飞粱、吹箫伐鼓、执旌被的严峻时刻,他们的形象也十分耀眼。尤其是时危世乱之际表现的忠节,更突出地闪现了英烈们为国献身的思想亮光。

  鲍照没有边塞生活的直接经验,却写出了成功的边塞作品,很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自己积累的北方边塞生活的间接知识和前辈作家的创作经验艺术地结合起来,他能自出心裁,自显身手,为南朝诗坛开出一朵奇葩,说明他对庄子《逍遥游》“有待”、“无待”的境界,是很领会的。

《代出自蓟北门行》鉴赏

第 345 页[①]羽檄(xí席):古代的一种紧急军事公文。古时军中用长一尺二寸的木简写上公文,用以征召。如特别紧急,就插上鸟羽,以示疾速。边亭:边境上亭堠,即为守望敌人而设立的哨所。烽火:古时边防告警用的烟火。咸阳:本是秦都城,后人用以泛指国家的首都。这两句是说告警的文书从边亭发出,战争的消息传到了都城。
  第 345 页[②]骑(jì继):骑兵。广武:县名,在今山西省代县。朔方:郡名,相当今内蒙古自治区黄河以南地区。这两句是说朝廷召集骑兵驻扎在广武,又分出兵力去救援朔方。
  第 345 页[③]筋竿:弓弦和箭竿,指弓箭。这句是说秋季天气寒冷干燥,弓箭有力。
  第 345 页[④]虏阵:敌人的队伍。
  第 345 页[⑤]使者:天子派出的使臣。这句是说传达天子命令的使臣一个紧接着一个。
  第 345 页[⑥]雁行:大雁飞行时排成的整齐行列。缘:沿着。鱼贯:鱼群在水中游时前后相连的样子。飞梁:高架在河上面的桥梁。这两句是说汉军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石路前进,又连续不断地相随着跨过了桥梁。
  第 345 页[⑦]汉思(sì四):指汉人的思想感情。这句是说策鼓军乐声中传达出了汉人的思想感情。
  第 345 页[⑧]族甲:旌旗和铠甲。被:覆盖。这句是说旌旗和铠甲上都盖满了胡地的寒严。
  第 345 页[⑨]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张:拉开。
  第 345 页[⑩]节:节操。这两句是说在国势危急时才能显示出军士的坚贞节操,在社会动乱时才能看到军士的爱国忠心。
  第 345 页[11]投躯:舍身。国殇:为国家牺牲。屈原的《九歌·殇荡》歌颂
【说明】
  《出自蓟北门行》属汉乐府《杂曲歌辞》。蓟(jì继),古燕国都城,即今北京。《代出自蓟北门行》这一篇拟乐府,是写北方发生边警后,朝廷派出军队去抵御敌人的进军过程,反映了战士们行军的艰苦,表现了一种为保卫国家不惜献出生命的爱国精神。诗的格调雄浑悲壮。写寒风严霜中行军,写沙砾飘扬、马毛卷缩,都很形象生动。了勇敢战斗壮烈牺牲的将士,后来就称为国牺牲的英雄为国荡。
--------邓魁英、韩兆琦等《汉魏南北朝诗选注》

鲍照简介

南北朝·鲍照的简介

鲍照 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 鲍照的诗(129篇) ► 鲍照的名句

猜你喜欢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出自蓟北门行

明代王廷陈

敌匪茹,寇朔方。信妖师,造发祥。倏豕突,忽鸱张。逾回中,至泾阳。

蹂稼穑,发盖藏。遭者刘,奔发遑。父失子,女求娘。声断绝,摧肝肠。

天为愁,日无光。发有辜,罹厥殃。帝赫怒,命徂征。

方召往,卫霍行。旟旐扬,组练明。介马驰,速流星。朱熛烈,玄颜蒸。

仗中权,效先登。人皆奋,身命轻。出雁门,过祁连。

煎瀚海,夷天山。绝累重,烬毳毡。殄三姓,磔两贤。谷蠡殪,当户歼。

斩首级,如刈菅。血衅鼓,头系鞍。膏渍野,骨填川。槛厥魁,凯以旋。

捷书闻,发色喜。庭臣贺,帝曰止。嗟我军,宁无死。诏扶伤,兼罪已。

马归山,士服田。死录子,生与钱。戒军吏,勿开边。羌无过,汉发先。

务休息,思保全。罢远戍,闭玉关。韬五戎,寿万年。

出自蓟北门行

唐代王贞白

蓟北连极塞,塞色昼冥冥。战地骸骨满,长时风雨腥。
沙河留不定,春草冻难青。万户封侯者,何谋静虏庭。

出自蓟北门行

唐代李白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徐陵

蓟北聊长望。
黄昏心独愁。
燕山对古剎。
代郡隐城楼。
屡战桥恒断。
长冰堑不流。
天云如地阵。
汉月带胡秋。
渍土泥函谷。
挼绳缚凉州。
平生燕颔相。
会自得封侯。

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庾信

蓟门还北望,役役尽伤情。

关山连汉月,陇水向秦城。

笳寒芦叶脆,弓冻纻弦鸣。

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

将军朝挑战,都护夜巡营。

燕山犹有石,须勒几人名。

出自蓟北门行

明代李时行

十五学击剑,豪雄寡为俦。裂眦报仇家,高视蔑王侯。

一旦羽书至,愿言分国忧。挥手去乡邑,振奋出边州。

白马疾如飞,楛矢剽若流。左贯乌丸腹,右饮月支头。

重围既已解,谈笑任行游。功成拂衣去,爵赏非所求。

出自蓟北门行

明代江源

朝出蓟北门,去去复何止。

挥戈越飞狐,驱兵渡黑水。

风劲每折胶,天寒欲堕指。

羽书日三至,军营夜五徙。

杀风半夜来,悲笳数声起。

虏阵屯隔河,勇悍更莫比。

恐孤推毂恩,向前决生死。

一鼓锋始交,再鼓敌披靡。

三鼓收成功,天山定三矢。

使者奏甘泉,捷书报天子。

生系左贤主,悬首槁街里。

出自蓟北门行

明代沈鍊

高秋宛马肥,铁骑犯边陲。

披甲挽弓矢,大半汉中儿。

扰田拥双骑,攻堡挟长锥。

扬言今岁入,定欲寇京畿。

将军既传檄,士卒亦闻知。

李牧急收保,从古有良规。

然闻仁义士,救患不踰时。

禦强能设险,以寡在悬奇。

亦言将帅勇,不忧行伍疲。

孙武教宫嫔,一朝能死绥。

何为坐偃蹇,终岁不出师。

宝剑匣中泣,无乃久精思。

杂曲歌辞 出自蓟北门行

唐代李白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劒心飞扬。
推毂出勐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