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内

[宋代]:孔平仲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试着说说旅途中的风景,你才能知道与你分别后我的心情。
夕阳西坠暮色苍茫,路上行人稀少,乱山深处风雪迷蒙,凄清冷寂。

注释:
①寄内:寄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妻子。别后心:分别后的心情。

《寄内》赏析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孔平仲简介

宋代·孔平仲的简介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神宗熙宁中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诗》序)。元丰二年(一○七九)为都水监勾当公事(《续资治通鑑长编》卷...〔► 孔平仲的诗(832篇) ► 孔平仲的名句

猜你喜欢

寄内

宋代董萝

别向春闺十载深,家园无梦可追寻。
酸风冷月凄官阁,瘴雨蛮烟度郁林。
养老需卿扶健杖,怕寒怜我守孤衾。
封侯未卜常滋愧,一寸程途一寸心。

寄内

宋代刘敞

风雨惊春老,山川入梦遥。
此时看破镜,何处正吹箫。
旧种萱丛碧,新归燕语娇。
佳期漫自笑,不似浙江潮。

寄内

宋代苏辙

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
上事姑章旁兄弟,君虽少年少过失。
昏晨定省岁月短,五十还朝定何益。
忧深责重乐无几,失足一坠南海北。
身居穽中不见天,仰面虚空闻下石。
丈夫学道等忧患,妇人亦尔何从得。
归来旧许生白鬚,回顾惭君髮如漆。
迁居汝南复何事,龟老支床随所掷。
相望一月两得书,闻君肺病久消释。
我经三伏常暴下,近喜秋风扫烝湿。
病除寝食未复故,相见犹惊身似腊。
刘根夫妇俱有道,去日饶君着鞭策。

寄内

宋代陈渊

去住初难料,行藏只是嫌。
天高山簇剑,江静月磨鎌。
久别平安否,新愁觉梦兼。
双鱼何日寄,迢递岁将淹。

寄内

宋代曾丰

已复山上山,何当口中口。
写兹秋下心,寄我女边帚。

寄内

宋代李光

学道参禅久不成,惟将麴糵破愁城。
三杯径醉客已去,一枕未回天欲明。
长羡篱边元亮醉,谁怜泽畔屈原醒。
瓮头浊酒须多酿,凖拟归来细细倾。

寄内

宋代李纲

南迁道远不相携,锦字还嗟雁到迟。
玉臂云鬟同夜月,绣屏金鸭独香帷。
诸儿应解勤修习,稚女遥怜弄喔咿。
何日得归同隐志,孟光举案定齐眉。

寄内

宋代许景衡

离家不道多时别,在路俄惊两月阑。
漫有传筒将委曲,祇容书歷报平安。
文园虽得相从乐,明月长思一处看。
早晚征鞍过天姥,寄声草草具杯盘。

寄内

宋代苏泂

甕头留得菊花春,过了重阳即诞辰。
想见闺中为寿酒,只同儿女说归人。

寄内

宋代孔平仲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