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朱庭玉的诗 > 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

[元代]: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
①芙蓉:指荷花。辞柯:离开枝干。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这两句与上句的“意同”一样,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霜叶以生命。在作者看来,流连在他身上的霜叶具有丰富的生命力,“飞来就我题红”化用典故,写出作者在这萧瑟秋景中所体现出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一“辞”一“就”,使全曲的基调为之改变,与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为“同调”。

  小令结尾处不同于常人悲秋伤感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同时词句恰到好处的运用,也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朱庭玉简介

元代·朱庭玉的简介

朱庭玉( “庭”或作“廷”) ,生平、里籍均不详。...〔► 朱庭玉的诗(1篇) ► 朱庭玉的名句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

元代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天净沙·星依云渚溅溅

元代孟昉

星依云渚溅溅,露零玉液涓涓,宝砌衰兰剪剪。碧天如练,光摇北斗阑干。

天净沙·画楼徙倚栏杆

宋代李致远

画楼徙倚栏杆,粉云吹做修鬟,璧月低悬玉弯。落花懒慢,罗衣特地春寒。

天净沙·青苔古木萧萧

元代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控梅人过溪桥。

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

元代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鹧鸪天 围襄阳 案此下原有天净沙二首,以其

元代张弘范

铁甲珊珊渡汉江。南蛮犹自不归降。东西势列千层厚,南北军屯百万长。弓扣月,剑磨霜。征鞍遥日下襄阳。鬼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十七首,其中原有四首曲调,兹删去。

浪淘沙·秋

明代朱栴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浪淘沙·秋雨

清代司马锡朋

淅淅响空檐,怕湿重帘。

挑残灯芯觉寒天。

窗内愁人窗外雨,一样恹恹。

心事任猜嫌,泪浥青衫。

一天凉气晚风尖。

著个银蟾秋尚惨,况恁廉纤。

浪淘沙·秋月

清代李雯

明镜破青桐,近转墙东。

楼高人静影重重。

露脚斜飞惊鹊语,香坠寒空。

金井望雕栏,芳树璁璁。

碧天凉落水晶宫。

为问嫦娥愁几许,无限秋风。

浪淘沙·秋期

清代赵我佩

深院下帘旌。秋冷银屏。露华如水浸中庭。一炷心香烧未减,来拜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