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翁卷的诗 > 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

[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纔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子规:鸟名,杜鹃鸟。
②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一声声啼叫在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中。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乡村四月》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山间原野。白,白色,指水。川,河流。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这两句写自然风光。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它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乡村四月》阅读及答案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2.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作铺垫。

B.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C.诗二诗题是“山雨”,开篇却紧扣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的晴朗之景来写,构思极巧妙。

D.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急于归隐山林的隐逸之情。

13.两首诗描写雨的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2.D   

13.同: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第一首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第二首后两句写雨后的溪深流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

异:第一首以烟喻雨,突出其细雨蒙蒙之状,是实写;第二首由前眼溪水联想到别处下雨,是虚写。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对感情的理解有误,“表现了作者急于归隐山林的隐逸之情”说法错误,应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歌,整体把握其内容大意及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两首诗描写雨的手法有什么异同。题干指出了比较阅读的内容——描写雨的手法,也就是赏析两首诗在描写雨时运用的手法有什么异同。先圈出两首中描写雨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结合具体内容指出其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第一首诗中写雨的句子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其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雨如烟”是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喻成烟,突出细雨蒙蒙之状,属于实写。第二首诗中写雨的诗句是“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忽见溪流急”是通过眼前溪水突然流得急了,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也属于侧面烘托。“知是他山落雨来”,是由眼前的溪水突然变得急了,联想到别处下了大雨,是虚写。答题时,根据以上分析,分为同和异两个方面,然后先指出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抒发了什么情感。

【点睛】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一般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指出诗歌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古诗今译:《乡村四月》: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山雨》:夜里,林子静谧,星光疏朗,月华皎洁。天气晴和,不见一丝云彩,也听不到半点雷声。天亮时忽然看见溪流湍急,才知道在他山刚下了一场大雨。

翁卷简介

宋代·翁卷的简介

翁卷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柳市镇,方斗岩村)人,工诗,以诗游士大夫间。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最年长。 由于一生仅...〔► 翁卷的诗(148篇) ► 翁卷的名句

猜你喜欢

乡村四月

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纔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

明代李寄

荒村惟古木,薄暮上寒曛。

塞雁影几点,野鹓声一群。

故乡犹旅食,乱世自轻文。

怪杀巢边鹊,双双噪我闻。

内乡村路作

唐代白居易

日下风高野路凉,缓驱疲马闇思乡。
渭村秋物应如此,枣赤梨红稻穗黄。

杨村四十韵

宋代李新

欻行西山隈,茄荻风飕飕。
阴岩有积雪,竟日无行辀。
滩声下层檐,写出千古愁。
断墟灯火光,惨月神鬼讴。
巇岑泣哀猿,短篠驱归牛。
顽云笼远峤,退水拓新州。
蟾肤纍石拳,龙影卧松樛。
顾惟衰病姿,畏作魑魅俦。
若有负郭田,肯抱穷年羞。
昔怀截犀坚,今成绕指柔。
况复僻陋地,可是英俊游。
山祠钟送夜,水国笛横秋。
薄雾晨欺鬓,斜阳独倚楼。
眸寒碧冥鸿,叶小沙际舟。
渔师猎鱼去,数获惟芒鲰。
射生持虎归,熟视俱老彪。
时世贱两目,东家如寇雠。
长沙卑湿国,洛阳年少留。
太白窜夜郎,退之谪潮州。
才大难为庸,不死即长囚。
官职虽差池,志意相夷侔。
自匪迁逐客,而有迁逐忧。
田塍古丈人,来为寒士谋。
胡不近长安,远土终悠悠。
回语古丈人,两泪不能收。
从古长安儿,侠气侵云浮。
十九白如瓠,危帽钳轻褠。
奚奴扶宝带,杂沓骖骅驑。
饮彻金张家,醉留骕骦裘。
又恐银瓶欹,指撝营糟丘。
出阁讯花童,如何为麦麰。
已不愿学孔,何时当梦周。
杏韀照金龟,粉叶夸银鈎。
缓急乘一障,夜亡狄山头。
扫清玉门尘,澄澈黄河流。
如彼行道人,颇有挟此筹。
咀嚼兰蘅芳,芜蘼梗其喉。
夜光有先容,白日无暗投。
足钱便得已,谁卜公与侯。
归来挥囊金,饱穷泉石幽。

寄李啸村四首·其四

清代​吴敬梓

修竹千竿酒百樽,华林江左旧名园。共君相约年年醉,世上升沈安足论。

寄李啸村四首·其一

清代​吴敬梓

带雨征鸿过晚天,怀人中酒夜无眠。小山丛桂今安在,欲赋淮南招隐篇。

寄李啸村四首·其二

清代​吴敬梓

邺侯风骨谪仙狂,白下空台咏凤凰。好佩茱萸食蓬饵,菊英满泛九霞觞。

寄李啸村四首·其三

清代​吴敬梓

飘零身世同秋雁,寂莫郊坰狎野宾。浪说吴刚能斫桂,无由得见月中人。

哭闵裴村四首·其一

清代黄淳耀

家世耕畬海岸东,半抛田亩为诗工。

死时几米存仓内,笑倒村南袯襫翁。

哭闵裴村四首·其三

清代黄淳耀

白头吟咏没蒿莱,身后名成也可悲。

一卷残诗终在手,心肝呕出欲遗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