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一首》阅读及答案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

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释】

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即现在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②联拳,屈曲貌。

③拨剌(bōlà),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8.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可谓异曲同工。

B.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与一、三两句的“静”景对比鲜明。

C.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9.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8.C   

9.明月、风灯、宿鸟、跳鱼四个意象。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8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理解不当。第二句写舟中墙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轻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而C项说成“江风吹打桅灯”就不恰当了。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重点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先简要的描绘诗歌的内容,然后概括诗歌的意境,最后概括情感。情感注意从意境的特征的角度分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杜甫的诗(1875篇) ►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

漫成一首

唐代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频于梦中作宫词何也漫成一首

宋代米芾

满院红芳减复添,清微风细入重帘。
秾香不使朝醒快,竟日蛮沉拥绣衫。

六月二十一日子文待制见访热甚追记馆中纳凉故事漫成一首

宋代韩驹

汉阁西头千步廊,与君长夏对胡牀。
阴阴桧色连宫草,寂寂棋声度苑墻。
细乳分茶纹簟冷,明珠擘芡小荷香。
身今老病投炎瘴,最忆冰盘贮蔗浆。

漫成一绝

唐代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读浯碑漫成一绝

宋代张知复

开元天子乐昇平,肯向华清戒履冰。
纵有浯溪溪上石,元郎何意颂中兴。

自京师归至家园春欲暮矣晨兴登一乐亭喟然有感漫成一律

明代刘崧

解罢朝衫及暮龄,閒拈竹杖过龄亭。山明隔岸腾初日,雾下高林带落星。

萱草叶齐春冉冉,紫荆花发晓冥冥。向来万里京华梦,犹记吹笙踏凤翎。

戏成一首

宋代刘敞

参差翠嶂坐中分,断续流泉尽日闻。
何异高唐与巫峡,梦余真复有朝云。

昌国偶成一首

宋代王阮

诸邑皆山可夜驰,海中昌国力难施。
风潮阻渡由天地,期会申严限日时。
愿以老身从此免,忍将人命逼诸危。
交门山下须臾死,肉食诸公知不知。

关内菊花更佳率成一首

清代乾隆

香色真无二,风标只合閒。

依然临曲砌,宛与见南山。

露重英犹馥,霜轻叶未殷。

如何耐冷物,也觉厌边关。

二公见和又成一首寄之

宋代吴芾

忆昔同台接胜游,相期端不愧清流。
一时人物存无几,百岁光阴挽不留。
老去只思陶靖节,向来尤叹薛居州。
亦闻聚首时倾倒,应笑衰翁守故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