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李白的诗 > 别储邕之剡中

别储邕之剡中

[唐代]: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借问:请问,打听。越乡:今浙江绍兴周围。春秋时越国统治中心。
②广陵:今江苏扬州。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镜:指水面。一则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二则水面清澈见底,所以比喻为镜子。
④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传说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为仙山。

译文:
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别储邕之剡中》赏析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 李白的诗(1607篇) ► 李白的名句

猜你喜欢

别储邕之剡中

唐代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送储邕之武昌

唐代李白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第一百七十八卷

别储六雅

清代王敔

久向镜中怜白发,初从月下倒清尊。

他年暇日容相念,樗栎湘西绿树村。

送王绪剡中(一作送王公还剡中别业)

唐代皇甫冉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剡中。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

送李邕之秦

唐代王昌龄

空(《文镜秘府论》地《十七势》,《全唐诗》作《送李十五》。
《文镜秘府》首句「怨别」作「别怨」,三句「杳」作「梦」,四句「影」作「映」。
)。

送裴邕之上京

唐代皎然

辞山偶世清,挟策忽西行。帆过随江疾,衣沾楚雪轻。
尚文须献赋,重道莫论兵。东观今多事,应高白马生。

送徐道士之剡六言二首 其二

宋代周密

倦踏长安落叶,闲寻剡曲扁舟。
三十六湾清晓,不知何处逢秋。

送徐道士之剡六言二首 其一

宋代周密

化鹤曾游赤壁,笼鹅又过山阴。
带月片帆归去,凌风一剑飞吟。

送李邕之任滑台

唐代李隆基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
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剡中

宋代释元肇

雨宿剡中寺,晓行犹未晴。
诸峯云不定,叠磵水争鸣。
野店穿心过,村樵当面横。
寻思戴安道,千古一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