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赏析 > 《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及答案

《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及答案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E.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

15.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答案及解析:

14.CE   

15.①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北”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对比手法”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E项“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解读错误,本无反衬之意。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试题分析:题干问“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这是考查诗歌的题材。作答时可以从诗的标题、诗人、意象、意境、情感等角度分析。标题“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安西”是唐朝时的一个边塞地名;诗人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宝刀”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描写了边塞雄浑阔大的意境;结尾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诗人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十分充沛。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此诗作为边塞诗,题材特征非常明显。

高适简介

唐代·高适的简介

高适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 高适的诗(326篇) ► 高适的名句(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