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高适的诗 > 送李侍御赴安西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代]: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②骢:指黑色的骏马。

③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④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⑤离魂:指离别时的心情。惆怅:失意、难过。

⑥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送李侍御赴安西》赏析

这首律诗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侍御”即侍御史的简称,官名。李侍御,名未详。“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
“铁骢”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金”、“铁”来修饰“鞭”和“骢”,平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这一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响亮警拔的声调,高亢有力的节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力度和气势。高适在诗中善于用四声组成抑扬亢堕的声调韵律,使诗歌显得声情并茂。如第一联中“对”、“指”两字,在意义上不但属对精切,声调上也去、上相对,显得抑扬有致。第三句中“万里外”三字连用去、上、去三个仄声,由于音节响亮震彻,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奋身万里疆场的雄心。尤其是最后一联,“莫惆怅”三字,以“清而远”的去声煞尾,使节奏显得平缓委婉,情深动人。对句“看取宝刀雄”以金戈铁马、挥刀奋击的豪壮军旅生活,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在声调上,第三字用一上声“宝”字,最响亮有力,与后面既是写刀、又是写人的“雄”字相连,使诗句力重千钧,具有斩钉截铁之势。再加之全诗一律押易于表达乐观开朗情绪的东韵,和前面的中心音节相配合,使全诗神采飞动,音调铿锵,读之如“长空击鼓”。
明许学夷在其《诗源辩体》一书中曾说:“尝欲以高达夫‘行子对飞蓬’为盛唐五言律第一,而‘对飞蓬’三字,殊气馁不称,欲改作‘去从戎’,庶为全作。”正因全诗有一种雄浑壮阔的音乐美,故当胡震亨把此诗与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相比,认为:“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似皆从庾抱之‘愁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较逸,并未易轩轾”(《唐音癸签》卷十一)时,却遭到赵宦光的反驳,认为这两首诗相比:“如武夫之对韵士,而胡元瑞云‘二诗甚类’,予谓字面则同,句意悬绝”(见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四)。

《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及答案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E.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

15.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答案及解析:

14.CE   

15.①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北”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对比手法”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E项“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牵挂”解读错误,本无反衬之意。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试题分析:题干问“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这是考查诗歌的题材。作答时可以从诗的标题、诗人、意象、意境、情感等角度分析。标题“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安西”是唐朝时的一个边塞地名;诗人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宝刀”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描写了边塞雄浑阔大的意境;结尾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诗人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十分充沛。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此诗作为边塞诗,题材特征非常明显。

高适简介

唐代·高适的简介

高适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 高适的诗(326篇) ► 高适的名句

猜你喜欢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代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

唐代韩翃

少年兼柱史,东至旧徐州。远属平津阁,前驱博望侯。
向营淮水满,吹角楚天秋。客梦依依处,寒山对白楼。

送李侍御往吴兴(一作送李侍郎从宣城取洞庭

唐代顾况

世间只有情难说,今夜应无不醉人。
若向洞庭山下过,暗知浇沥圣姑神。

送湖南李侍御赴本使赋采菱亭诗

唐代权德舆

旧俗采菱处,津亭风景和。沅江收暮霭,楚女发清歌。
曲岸萦湘叶,荒阶上白波。兰桡向莲府,一为枉帆过。

送李廓侍御赴剑南

唐代顾非熊

鸟道见狼烟,元戎正急贤。图书借朋友,吟咏入戈鋋。
山色城池近,江声鼓角连。不应夸战胜,知在檄蛮篇。

送湖南李侍御赴本使赋採菱亭诗

唐代权德舆

旧俗採菱处,津亭风景和。
沅江收暮霭,楚女发清歌。
曲岸萦湘叶,荒堦上白波。
兰桡向莲府,一为枉帆过。

送李廓侍御赴劒南

唐代顾非熊

鸟道见狼烟,元戎正急贤。
图书借朋友,吟咏入戈鋋。
山色城池近,江声鼓角连。
不应夸战胜,知在檄蛮篇。

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

唐代姚合

不道弓箭字,罢官唯醉眠。何人荐筹策,走马逐旌旃。
阵变孤虚外,功成语笑前。从今巂州路,无复有烽烟。

送李侍御

唐代贾至

我年四十馀,已叹前路短。羁离洞庭上,安得不引满。
李侯忘情者,与我同疏懒。孤帆泣潇湘,望远心欲断。

送李侍御

唐代宋之问

行李恋庭闱,乘轺振彩衣。南登指吴服,北走出秦畿。
去国夏云断,还乡秋雁飞。旋闻郡计入,更有使臣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