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高适的诗 > 塞上听吹笛

塞上听吹笛

[唐代]: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
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隘山川。

注释:
⑴塞上:边塞地区。
⑵雪净:冰雪消融。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⑶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戍楼:军营城楼
⑷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⑸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塞上听吹笛》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3-394页

《塞上听吹笛》赏析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塞上听吹笛》阅读及答案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

陈羽

海②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梅花落:乐曲名。②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高诗前两句写景,荒漠塞外,冰雪消融,明月洒下清辉,为全诗奠定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B.高诗后两句描写诗人看到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C.陈诗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严酷环境: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梧桐枝折叶落,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从军将士对战争的厌倦和思乡不得的悲苦。

D.陈诗后两句用借代手法,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E.高诗含蓄隽永,委婉深沉;陈诗声色兼备,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色彩鲜明,画面壮美。

15.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BC   

15.①高诗虚实结合:前二句描写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归来的和平宁谧的实景;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既描写羌笛声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②陈诗运用衬托手法:一、二句描写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梧桐枝折叶落的严酷环境,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诗句作用,BCE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描写诗人看到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错,这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C.“表达从军将士对战争的厌倦和思乡不得的悲苦”错,应为“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不同,高诗虚实结合:前二句描写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归来的和平宁谧的实景;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既描写羌笛声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陈诗运用衬托手法:一、二句描写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梧桐枝折叶落的严酷环境,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高适简介

唐代·高适的简介

高适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 高适的诗(326篇) ► 高适的名句

猜你喜欢

塞上听吹笛

唐代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一作塞上闻笛)

唐代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朝中措·凤凰台上听吹箫

宋代赵必

凤凰台上听吹箫。
银烛万红摇。
要觅琼浆玉饮,隔墙便是蓝桥。
大儿清彻,小乔初嫁,雨腻云娇。
愁怕沈郎销瘦,不堪十万缠腰。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唐代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席上听琴

唐代殷尧藩

高堂流月明,万籁不到耳。一听清心魂,飞絮春纷起。

枕上听雨

宋代密璹

卧听羯鼓打凉州,元是芭蕉细雨秋。

庭际玉簪开几许,小窗特地莫香幽。

江上听潮

明代方孟式

乘春画舫一溪云,独宿江舟待月明。

陡觉潮生惊夜语,南天寒叶尽飞声。

张去华席上听妓

明代徐熥

燕姬二八欲倾城,学得江南子夜声。莫遣歌喉频宛转,留将今夕唤卿卿。

池上听陈老琵琶

明代陈鹤

夜深池上弄琵琶,万里银河月在沙。
莫向樽前弹《出塞》,只今边将未还家。

和林子长池上听雨韵

宋代袁说友

远浦鸣疎雨,平林送落晖。
霏烟青柳暗,晚霁白鸥归。
触目怀心赏,凭川念昔非。
池塘消息近,一笑莫身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