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资料 > 李瑞清简介 > 李瑞清学堂监督

李瑞清学堂监督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园北园两江路畔,有校碑“两江师范学堂”六个字,为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书写,属魏碑体,字体遒劲有力,笔画沉着厚重,现已历经风雨105年。

  李瑞清出身于书香门第,1894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6-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他上任后,提高师资水准,广延名师;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添置设备,增设科目,开办“公共科”、“分类科”;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声誉卓著,学生成绩为江南各高校之冠。名师汇集,著名学者如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并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等。

  李瑞清的办学理念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两江师范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

  1912年,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见有些学生生活贫困,心中十分痛苦,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李瑞清晚年寓沪,1920年病逝,因对南京感情深厚,遵其“归葬金陵”的遗言,弟子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抗战后几经战乱,李墓已非常破败,墓碑也散落在外。后来,江宁区一生产队长程吉富发现后,将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的香炉拾回家,为了防止别人将其拿走,细心的他还把墓碑字朝下地摆放。

  2002年初,程吉富将原碑无偿地捐献给南京大学档案馆,原碑已根据文物维修的惯例放置在了墓区内。

  同时,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倡议重新修复李瑞清墓。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央大学教授柳诒徵之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曾符看到墓地甚简陋后也致信媒体,呼吁江宁区借建设之契机将李瑞清先生墓一并修缮,再现南京城外“春游牛首”之盛景。后在南京市文物局局的指导和江宁区文化局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学投资和设计,经江宁区文化局具体组织施工,焕然一新的李瑞清先生墓终于在2002年4月正式竣工揭碑,使世人藉以表达对李瑞清先生等前辈先贤奠定、拓展学校基业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南大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的坚定信念。

  2002年4月29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墓修竣揭碑仪式在南京江宁牛首山举行。

李瑞清简介

清代·李瑞清的简介

李瑞清 1867-1920,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江西进贤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 李瑞清的诗(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