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niánhuà

三年化碧



三年化碧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详细释义

  1. 指忠心不泯。

三年化碧[sānniánhuàbì]
  1. 《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百科释义

三年化碧,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九上〈杂篇·外物〉。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的当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后遂以”三年化碧“等指忠心不泯。


基础信息

拼音sān nián huà bì

注音ㄙㄢ ㄋ一ㄢˊ ㄏㄨㄚˋ ㄅ一ˋ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感情三年化碧是褒义词。

例子黄忏华《亡友周仲穆哀辞》:“三年化碧心难灭,九转成丹目已穿。”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苌弘化碧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三年化碧的意思解释、三年化碧是什么意思由成语大全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解释
三年化碧 '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苌弘化碧 比喻精诚忠正。
三年五载 载:年。指三五年的时间。
三年不蜚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三年之畜 古指国家必备的三年的储积。
三年不窥园 比喻治学刻苦专心。为专心苦学之典。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指知识分子不满现状,有所抗争,但又软弱胆小,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俗谚。被蛇咬以后见草绳亦惧。比喻一次遭殃,终有余悸。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出自战国·邹·《孟子·离娄上》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