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gwèizhīyīn

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这两个诸侯国的音乐不是正统的雅乐。后泛指淫靡的音乐或靡丽的文风。

详细释义

  1.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基础信息

拼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注音ㄓㄥˋ ㄨㄟˋ ㄓ 一ㄣ

繁体鄭衛之音

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感情郑卫之音是中性词。

例子明·刘元卿《贤奕编·家闲》:“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

用法作宾语;指淫乐。

近义靡靡之音,濮上之音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郑卫之音的意思解释、郑卫之音是什么意思由成语大全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解释
郑卫之音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这两个诸侯国的音乐不是正统的雅乐。后泛指淫靡的音乐或靡丽的文风。
郑卫之声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鲁卫之政 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郑卫桑间 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泛指淫靡的音乐。指靡丽的文风。
北鄙之音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空谷之音 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的声音。
靡靡之音 柔弱颓废,让人委靡不振的音乐。
濮上之音 指靡靡之音。
绕梁之音 形容美妙动听的歌声或琴声。
桑间之音 指淫靡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