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李商隐的诗 >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唐代]: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剑外:剑阁之外。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从军:指赴节度使幕。
②鸳机:刺绣的工具。

译文:
我就要到剑外任职路途很遥远,没有家你再也不能给我寄寒衣。
大散关的皑皑白雪足有三尺厚,往事如梦回想昔日为我弄织机。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赏析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的情怀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起句“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诗题“遇雪”而作,却从远写起,着一“远”字,不仅写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由“远”思“寒”。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没有人为他寄衣了。

  第二句“无家与寄衣”,蕴意精深。一路风霜,万般凄苦,都蕴含在这淡淡的一句诗中了。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表达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潜流和巨大的哀思。

  “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给人“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的凄凉飘泊之感,同时,大雪奇寒与无家寄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转入下文。读者不妨这样联想,也许因为大雪封山,道路阻绝,作者只能留宿散关驿舍。伤痛倦极,朦胧入睡,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回梦旧鸳机”,情意是十分真挚悲切。纪昀云:“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以充满温馨希望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至于梦中与妻子相见欢娱的情景和梦后倍觉哀伤的愁绪便略而不写,留在纸外,让读者自己想象思索了。

  此诗朴素洗炼,而又深情绵邈。诗用层层推进、步步加深的手法,写出凄凉寂寞的情怀和难言的身世之痛。从军剑外,畏途思家,这是第一层;妻亡家破,无人寄御寒之衣,伤别与伤逝之情交织一起,这是第二层;路途遇雪,行期阻隔,苦不堪言,这是第三层:“以乐景写哀”,用温馨欢乐的梦境反衬冰冷痛苦的现实,倍增其哀,这是第四层。诗至此,可以看出,在悼伤之情中,又包孕着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伤别的愁绪、仕途蹭蹬的感叹等复杂感情。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丰富深沉的感情内容,可见李商隐高度凝炼的艺术工力。

李商隐简介

唐代·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 李商隐的诗(667篇) ► 李商隐的名句

猜你喜欢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唐代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唐代陈子昂

葳蕤苍梧凤。
嘹唳白露蝉。
羽翰本非匹。
结交何独全。
昔君事胡马。
余得奉戎旃。
携手向沙塞。
关河缅幽燕。
芳岁几阳止。
白日屡徂迁。
功业云台薄。
平生玉佩捐。
叹此南归日。
犹闻北戍边。
代水不可涉。
巴江亦潺●【缓去丝加三点水】。
揽衣度函谷。
衔涕望秦川。
蜀门自兹始。
云山方浩然。

东蜀春晚

唐代郑谷

如此浮生更别离,可堪长恸送春归。
潼江水上杨花雪,刚逐孤舟缭绕飞。

武牢关遇雨

唐代吴融

泽春关路迥,暮雨细霏霏。带雾昏河浪,和尘重客衣。
望中迷去骑,愁里乱斜晖。惆怅家山远,溟蒙湿翠微。

寄东蜀幕中友

唐代李洞

官亭池碧海榴殷,遥想清才倚画栏。
柳絮涨天笼地暖,角声经雨透云寒。
晓侵台座香烟湿,夜草军书蜡炬干。
为话门人吟太苦,风摧兰秀一枝残。

送僧上峡归东蜀

唐代吴融

巴字江流一棹回,紫袈裟是禁中裁。
如从十二峰前过,莫赋佳人殊未来。

入关遇急雨走避山家题壁

清代毛澄

入关地冷住人稀,破荐遮风板藉扉。

爨叟爇云黄石灶,牧童冒雨紫棕衣。

溪深松鼠行还止,羽湿山禽立不飞。

想是群仙解迎客,故添竽籁泻珠玑。

散关

宋代宋祁

磴道何盘盘,百步人一憩。
弭节高山颠,关存不置吏。
昔缘暴客须,今为有道废。

大散关

清代王权

千盘磴道入云中,秦塞严关此最雄。

捍水南来常带怒,武乡北度竟无功。

松根尚閟前朝雪,石洞时穿隔岭风。

叹息宋人轻弃险,赵兴原上韔交弓。

夜发散关

宋代文同

风吹古关口,万木响如裂。
凄凉异乡客,骑马关下月。
板道霜凿凿,石梁溪咽咽。
怪来晓寒重,御爱山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