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不什么而什么的成语

不什么而什么的成语(共找到43条成语)
词语解释出处
1.不战而溃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孙膑使人挑庞涓之头示之,步军不战而溃。”
2.不勤而获 不劳而获。 宋 王谠《唐语林 补遗三》:“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3.不可同年而语 见“[[不可同日而语]]”。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变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4.不劳而获 获:获得。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作“不劳而得”。 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5.不教而杀 同“[[不教而诛]]”。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6.不宣而战 意为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朱自清《不知道》:“美国过去曾两次不宣而战,第一次系北非巴巴拉之海盗,曾于1883年企图封锁地中海上美国之航行。”
7.不寒而栗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8.不言而喻 不必说就能明白。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9.不一而足 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10.不翼而飞 ①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②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 战国 齐 管仲《管子 戒篇》:“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11.不得其门而入 郁郁:忧伤、愁闷的样子。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
12.不药而愈 不吃药,病就好了。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7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13.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耕意指翻松田土以备播种)。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烧香吃茶。”
14.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15.不得而知 得:能够。无法知道。 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16.不期而遇 没约定而意外相遇。 南朝 梁 简文帝《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不期而遇,襄水之阳。”
17.不得已而用之 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六韬 文韬 兵道》:“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18.不期而然 期:希望。然:如此,这样。没有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也作“不期然而然”。 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
19.不幸而言中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孔子家语 辨物》:“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20.不令而信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21.不壹而三 再三;多次。 《孔子家语 弟子行》:“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22.不谋而同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23.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在同一时间内谈论。指事物之间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24.不期而同 期:约定期限。指不约而同。 郭沫若《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
25.不胫而走 胫:小腿。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迅速。[近]不翼而飞。 汉 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26.不平而鸣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27.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符合,一致。事前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也作“不谋而同”。 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28.不恶而严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周易 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29.不劳而食 并日而食bìngrì’érshí隔几天才能吃一天的饭,形容生活窘困之极 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们掌柜的说,解放了不应当不劳而食。”
30.不劳而成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故兹郑之踞辕而歌以上高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