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有关木的成语

有关木的成语(共找到226条成语)
词语解释出处
1.削木为吏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侮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2.水源木本 水的源头,树的根本。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3.移花接木 将某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使手段更换原来的人或事物。也作“接树移花”。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4.朽木之才 朽木:腐烂的木头。像烂木头的人才。比喻不堪造就或无用的人。 元·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粪土之墙,朽木之才,精狗儿之人。”
5.木偶衣冠 木偶而着衣冠。喻装模作样。
6.钻木得火 远古时代的一种取火方法。
7.绳锯木断 绳子可以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把难以办到的事做成。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8.土木形骸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9.呆如木鸡 见\'呆若木鸡\'。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0.泥塑木雕 塑:塑造。雕:雕刻。用泥土塑造的或用木头雕刻的偶像。形容人的神情、举止呆板或毫无反应。也作“木雕泥塑”。 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么灵感在那里。”
11.刻木为鹄 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明·郑瑗《井观琐言》第一卷:“扬氏《法言》、王氏《中说》,所谓刻木为鹄者也。”
1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喻看问题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 毛泽东《矛盾论 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13.迁于乔木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14.人非草木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15.触石决木 比喻莽撞蛮干。 汉·扬雄《太玄·难》:“次八,触石决木,维折角。测曰:触石决木,非所治也。”范望注:“以弱治刚,故非所任也。”
16.珊瑚木难 比喻珍贵难得的事物。
17.木本之谊 谓宗族情义。
18.木鸡养到 形容人学养深粹或功夫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见《庄子.达生》。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9.木讷寡言 木讷:质朴而不善辞令。质朴而不善于说话。 《晋书·葛洪传》:“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20.十围之木,始生如蘖 十围:形容极其粗大;蘖:树木的嫩芽。十围粗的大树,初生时只是一棵嫩芽。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
21.水木清华 池水清澈,花木繁盛。形容园林景色清幽美丽。也作“水石清华”。 晋 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2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形容人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担心害怕的表现。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3.木形灰心 比喻不受外物干扰,意志坚定。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又或杜门隐己,块然自居,木形灰心,动逾旬月。”
24.木公金母 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 宋·张元干《瑞鹤仙·寿》词:“对木公金母,子孙三世,妇姑为寿满酌。”
25.连理之木 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晋书 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26.圆木警枕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27.罄山采木 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 《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若使罄山采木,竭泽求渔,则地官之教化不行,国本之伤残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风。”
28.刻木为吏 相传上古时,画地为牢,用木头雕成狱吏,作为刑威的象征。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29.木魅山鬼 魅:物老成精。指山林的鬼怪。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30.被赭贯木 穿囚衣,戴刑具。古代囚衣赤褐色,称\'赭衣\'。刑具加在颈上手上足上,称\'三木\'。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李绂、孙嘉琻之无过,犹一切被赭贯木以挫辱之。”
 226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