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一什么不什么的成语

一什么不什么的成语(共找到104条成语)
词语解释出处
1.一筹不画  一点办法也没有;无计可施。
2.一尘不缁 意思是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明·宋濂《贞白堂记》:“堂下种梅花数树,当霜雪严沍之际,众芳摇落,而是花独翘然,散而为春妍冰玉,其葩一尘不缁。”
3.一丝不紊 形容极有条理。 老舍《神拳》第二幕:“我服了,万没想到你会这么细心,井井有条,一丝不紊。”
4.一代不如一代 形容事物或情况愈来愈坏。 宋 王君玉《国老谈苑》卷二:“陶谷以翰林学士奉使吴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询其名类,忠懿命自蝤蛑至蟛蜞,凡罗列十余种以进。谷视之,笑谓忠懿曰:‘此谓一代不如一代也。’”
5.一蹶不振 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西汉 刘向《说苑 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6.一虎不河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一不做,二不休 据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记载:唐代张光晟跟着朱泚造反,朱泚失败,张光晟走投无路,便杀了朱泚投降朝廷,结果仍被处死。张光晟临死前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指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索性做到底。表示下了最后的决心。 唐 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8.一尘不涉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9.一马不跨双鞍 同“一马不被两鞍”。
10.一字不爽 钧:古代重量单位,钧=斤。形容文字有份量。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所责之事,皆系平日私语一字不爽。”
11.一钱不落虚空地 指钱没有白花。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员一千两银子,好在一钱不落虚空地,将来自有作用。”
12.一卧不起 谓一病不愈。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自从倩女孩儿在折柳亭与王秀才送路,辞别回家,得其疾病,一卧不起。”
13.一介不苟 见“[[一介不取]]”。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我平生于银钱一道,一介不苟。”
14.一丝不乱  犹一丝半缕。指极少一点东西。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6.一不作,二不休 见“[[一不做,二不休]]”。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索性让我一不作,二不休,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杀个爽快。”
17.一字不易 后因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新唐书 文艺传中 孙逖》:“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18.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19.一介不取 一分一毫也不苟取。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20.一声不响 意思是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2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一口粥,一口饭,都应当想到来得不容易。劝告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2.一跌不振 同“一蹶不振”。 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房次律为宰相,当中原始乱时,虽无大功,亦无甚显过,罢黜盖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
23.一去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4.一物不成,两物见在 见:通“现”。指一件买卖不成功,但双方钱物仍在,没有损失。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2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25.一声不吭 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
26.一丝不线,单木不林 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办不成事。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这福儿一丝不线,单木不林,也觉读的慢懈。”
27.一孔不达 指一窍不通。
28.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指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汉 刘向《说苑 贵德》:“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29.一物不知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谓知识尚有欠缺。亦作:[[一事不知]] 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30.一渊不两蛟 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文子 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淮南子 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10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