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不什么不什么的成语

不什么不什么的成语(共找到137条成语)
词语解释出处
1.不丰不俭 见“[[不丰不杀]]”。 见“不丰不杀”。
2.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形容独一无二或唯一的。 清·张岱《周宛委墓志铭》:“如此异才,求之天下,真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也。”
3.不揪不採 指不理睬。
4.不见棺材不下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咱如今将理和他说,不见棺材不下泪,他必然不妥。”
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塞:堵塞。流:流动。止:停止。行:行进。没有堵塞,就没有流动;没有停止,就没有行进。原比喻对佛教、道教如不加阻止,儒学就不能得到推行。后比喻不破除旧的、错误的,就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 唐 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6.不蔓不支 见“[[不蔓不枝]]”。 欧阳予倩《谈昆剧<十五贯>和<长生殿>的演出》:“现在台上演的把熊友惠和侯三姑的一般情节删去,只留熊友兰与苏戍娟的一条线,干干净净八场戏,不蔓不支,我以为异常好。”
7.不挠不屈 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清 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吾民族以不挠不屈之气概,与外族战,与土番战,与寒暑战,卒能斩荆披棘。”
8.不即不离 即:靠近;离:疏远。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9.不毒不发 谓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元·无名氏《渔樵记》第四折:“你丈人搬调你浑家,故意的索休索离,大雪里赶你出去,男子汉不毒不发。”
10.不偢不倸 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明 苏复之《金印记 周氏回家》:“妇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
11.不理不睬 不加以理会。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
1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13.不吐不茹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14.不今不古 古今所无。 西汉 扬雄《太玄经 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范望注:“既不合今,亦不合古。”
15.不打不成器 意思是比喻不教育就不成材,没出息。 艾煊《大江风雷》第二部:“这孩子性子野,你不要姑息他,打、骂都可以,就是不要将就他。不打不成器……”
16.不死不生 谓超脱生死的境界。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17.不痛不痒 既不疼也不痒。比喻批评、议论不能触及实质,未切中要害,不能解决问题。也作“不痒不痛”。 明 吴炳《情邮记 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
18.不问不闻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19.不离不弃 永远在身边,永不分离,永不抛弃。
20.不因不由 犹言无意之中。 《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西门庆不因不由,信步走入里面观看。”
21.不疼不痒 不疼不痒bùténg-bùyǎng比喻说话做事只是做样子应景,不解决实际问题不疼不痒的批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3回:“你们这班狗头!打得太岁爷不疼不痒,好不耐烦!”
22.不愤不启 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3.不见棺材不掉泪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浩然《艳阳天》第52章:“这家伙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24.不死不活 形容事物无生气的状态。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25.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姑公:婆婆,公公。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释名·释首饰》:“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26.不猧不魀 “猧”念wō;“魀”念gà。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
27.不咸不淡 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指冷言嘲笑。 欧阳山《苦斗》:“周炳仍然在不咸不淡地教书。”
28.不闻不问 既不听也不问。形容漠不关心。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29.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形容独一无二或唯一的。 《南齐书·张融传》:“太祖索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30.不稂不莠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诗经 小雅 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传:“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
 137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