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有关三的成语

有关三的成语(共找到690条成语)
词语解释出处
1.九衢三市 指繁华的街市。 宋·柳永《看花回》词:“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
2.三十六鳞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因以“三十六鳞”为鲤鱼的别称。
3.三尺之木 指琴。
4.三相张家 指唐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三相之故第。
5.几次三番 形容次数之多。 鲁迅《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6.拉三扯四 指说话或议论时杂乱牵扯进与话题无关的人或事。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7.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8.求三拜四 谓到处求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9.八难三灾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难三灾,一心斋戒。”
10.三日曲水 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
11.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学习或做事时断时续,没有恒心,不能坚持下去。也作“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12.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含贬义。也作“三寸之舌”。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老儿放心,凭着我三寸不烂之舌,见了伍员,不怕他不来。”
13.读书三到 眼到、口到、心到,是教人读书的方法。。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14.三从四德 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品德、辞令、仪态、女工)。泛指封建礼教压迫、束缚妇女的道德规范。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15.举一反三 反:类推。举一例便能够推知其他的。比喻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挑三豁四 谓挑拨是非。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
17.疑三惑四 意思是指人多疑。
18.三人成市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星能挠椎。”
19.三鼓气竭 见\'气竭声嘶\'。
20.蹄闲三寻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要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特别快。

21.三足金鸡 传说中的神鸡。
22.一国三公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23.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语》本此。
24.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25.挨三顶五 犹言三五成群。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穷马周遭际卖塠媪》第五卷:“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挨三顶五的进店安歇。”
26.目无三尺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 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27.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8.三大作风 指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为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所指出。
29.三代人物 宋遗民刘辰翁自号。
30.三班奉职 宋时武职,分东、西、横三班。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
 69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