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有关狐的成语

有关狐的成语(共找到82条成语)
词语解释出处
1.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2.狐裘尨茸 见“狐裘蒙戎”。 《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3.花狸狐哨 意思是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2回:“我家是清凉瓦屋,不像这个害黄病的房子,花狸狐哨的门扇!”
4.鬼火狐鸣 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5.狗党狐朋 见\'狐朋狗党\'。 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我是个诗坛酒社文章士,不比那狗党狐朋恶少年。”
6.狼顾狐疑 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孙中山《布告全国同胞书》:“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
7.狐虎之威 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
8.狐朋狗党 见“狐群狗党”。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他那里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
9.狐踪兔穴 比喻人行踪鬼祟。
10.狐朋狗友 比喻相互勾结,为非作恶的人。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11.狐鸣篝火 见\'狐鸣鱼书\'。 黄葆桢《扬哲商烈士悼歌》:“军储潜遣五丁运,狐鸣篝火期相从。”
12.狐裘蒙戎 狐裘的皮毛凌乱。亦以喻国政混乱。 《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13.狐假鸱张 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 《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鱼烂,无非破账而终。”
14.花丽狐哨 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0回:“他自己吃人在他跟前那等花丽狐哨,乔龙画虎的,两面三刀哄他,就是千好万好了。”
15.狐媚猿攀 如狐般善于谄媚,如猿般善于攀爬。比喻不择手段的追逐名利。 明 刘体乾《财用诎乏恳乞圣明节省疏》:“其间狐媚猿攀,途辙不一;蝇营狗窃,窠臼且多,臣不能悉奉。”
16.狐听之声 冰下水流之声。 《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17.狐媚魇道 谓行为妖邪。 《红楼梦》第二十回:“你总不听我的话。倒叫这些人教的你歪心邪意、狐媚魇道的。”又第四四回:“我说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魇道的。”
18.鼠迹狐踪 比喻人行踪鬼祟。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19.满腹狐疑 狐疑:多疑,疑惑。一肚子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
20.城狐社鼠 城:城墙。社:古时指祭土地神的庙宇。以城墙为凭借的狐狸,以土地庙为依托的老鼠。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 《晋书 谢鲲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21.狐裘羔袖 裘:大衣。羔:指羊皮。狐皮贵,羊羔皮贱,狐皮大衣却配上羊皮袖子。比喻大体还好,略有不足之处。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
22.安问狐狸 比喻有巨盗枭首在位,却只敢拿宵小之徒试刀。
23.进退狐疑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唐·李靖《李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籍。”
24.鸨合狐绥 《诗•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25.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26.狐绥鸨合 比喻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关系。
27.狐群狗党 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也说狐朋狗党。 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狗党,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
28.狐凭鼠伏 象狐狸,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 《三元里平夷录》:“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29.豺狐之心 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 《敦煌变文集 伍子胥这文》:“近闻楚王无道,遂发材(豺)狐之心,诛妾家破亡消。
30.虎威狐假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 北周·庾信《哀江南诗》:“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82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