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有关山的成语

有关山的成语(共找到679条成语)
词语解释出处
1.山崩地裂 崩:倒塌。裂:破,分开。山岳崩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也作“山崩地陷”。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2.高山峻岭 高大陡峭的山岭。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六回:“众人打一看时,四面尽是高山,左右是悬崖峭壁,只见高山峻岭,无路可登。”
3.怀山襄陵 谓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4.安若泰山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南史 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5.山公酩酊 同“山简醉”。
6.猛虎出山 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 刘流《烈火金刚》第12回:“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山。”
7.山中白云 辞谢客访之辞。
8.关山迢递 关:关隘;迢递:遥远的样子。指路途遥远。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八出:“贤弟!无限别情,不胜凄怆,关山迢递,后会难期。”
9.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晋·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10.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喻指另外还有更好的。如:他参观了兄弟厂后很受教育,原来他以为自己的工厂搞得不错,现在才感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11.山栖谷隐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 《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12.三座大山 喻指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大敌人,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3.真山真水 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你看庐山,果然好景致也,端的真山真水。”
14.鸿毛泰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5.铸山煑海 《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煑海水爲鹽。”谓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后用“鑄山煑海”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宋苏轼《表忠观碑》:“而吴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煑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宋李纲《理财论上》:“徵商榷酤,鑄山煑海,平準市易,香礬茶課之所取,不爲不多也。”
16.山高皇帝远 指那种地极偏远没人管的地方。指王法管辖不到。也说天高皇帝远。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你们山高皇帝远,干的好事,只当我姓白的不知道?”
17.冰山易倒 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虽待我不薄,奈他年寿无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18.跋履山川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左传 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19.爬山越岭 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4回:“吓得邓艾弃甲丢盔,撇了坐下马,杂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而逃。”
20.昆山片玉 昆山:昆仑山。本为自谦之词,指自己不过是昆仑山中众多玉石中的一块。后多用来比喻珍贵稀有之物或赞美人才难得而可贵。 《晋书 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2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22.航海梯山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南朝 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航海梯山,奉白环之使。”
23.扛鼎拔山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4.三山二水 泛指南京的山水。
25.百二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 唐·温庭筠《老君庙》:“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闭瑶缄。”
26.山旮旯儿 偏僻的山区。
27.填海移山  填平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力量和气魄十分伟大。也指事业异常艰巨困难,难以完成。
28.墨债山积 形容东西极多。
2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比喻功败垂成。
30.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 亦作\'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79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